李志霞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是否應該繼續實施精英高等教育成了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明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精英高等教育內涵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對大眾化階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等教育;精英化;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8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向前發展。與此同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從傳統的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化教育過渡。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內涵
要研究大眾化階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性,首先要明確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內涵。接下來,分別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精英化進行界定。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界定
西方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的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MartinTrow,1926—2007)教授提出了世界范圍內富有影響力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他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分為毛入學率15%以下的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15%~50%的大眾教育階段以及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的普及教育階段三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連續擴招。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僅為9.8%,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突破15%,到了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增加到了30%。由此可見,我國已經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
(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現狀
大眾化高等教育主要的思想理念在于教育公平化及功利化。首先,由于教育公平化的影響,大眾化在我國表現為大多數人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允許大部分適齡青年進入高校接受教育和培養。我國高校連續大規模的擴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部分人的教育公平問題。但與此同時,也給高校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例如,高校數量的增長幅度遠遠趕不上招生規模的增長,導致高校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嚴重不足,從而降低人才培養質量。再如,高校受功利性影響,將主要辦學目標傾向于培養社會、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或者全方位發展的通才,而忽略了對專注于學術性的“高、精、尖”人才的培養。而我國承擔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主要是一些普通高校。由此導致,大批普通高校盲目增設專業,擴大招生,學科和專業體系設置逐漸趨同。
二、高等教育精英化
(一)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內涵
高等教育精英化是一個歷史概念,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在二戰以前,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都屬于精英化教育。其對象主要是上層社會的少數人,精英化高等教育被視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統治階層。二戰以后的高等教育逐漸向現代教育方式轉變,不再作為少數人的特權,更多的提倡“質”的精英,而非“量”的精英。
(二)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現狀
當前,我國承擔高等教育精英化的主體主要集中于學術型研究型大學。這些大學多數是我國的知名大學、一流大學。而這些大學本身所占比重較小。因此,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比例相對于大眾化而言,顯得更小。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精英化在當前我國大眾化教育階段還呈現出了以下特點:一是精英化教育質量下降。這主要是由于各高校為了滿足市場化要求,成立了一些低層次的教育機構,如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短期培訓等等。二是精英化教育的生源質量下降。以研究生教育為例,在生源數量既定的情況下,擴招的直接影響就是考驗通過率提高,也就意味著考研壓力減小,從而降低了對考生的要求。
三、大眾化階段精英化教育的必然性分析
(一)理論依據——體現新的教育公平觀念
傳統的教育公平觀認為,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規范或原則具有合理性,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辯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對于高等教育而言,主要體現在入學機會和受教育機會方面。而新的教育公平觀念,不再單純地強調給予每個適齡青年相等的入學機會和受教育機會,因為均等的機會未必會帶來真正的公平,公正在機會與才能成比例時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追求平等、入學機會絕對均等,“很可能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機會,給才華出眾者提供的機會則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一這兩種后果都是不平等的”。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國情下,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盲目地強調個人受教育權利而不顧教育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不可取的。因此,大眾化階段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必然性之一就是能很好地體現新時期的教育公平觀。
(二)社會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進入知識經濟時期,對于人才特別是知識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同時,在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指導思想下,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是我國人力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當前大多數大眾教育追求的是滿足市場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即普通高校畢業生普遍不能滿足這種先進科學技術方面的高層次需求。這就需要通過精英化教育來培養和增加該類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大眾化階段實施精英化高等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個體依據——適應個體差異的需要
眾所周知,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擁有區別于他人的不同特征。正是由于廣泛存在的個體差異,才使得不同的人先天心智水平和后天能力發展狀況各不相同。因此,我們不能單一地采用適合于大多數人的大眾化培養模式,而應該同時采取適合于少數人的精英化教育培養模式。這樣才能做到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滿足不同層次個體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更加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本文認為大眾化階段的精英高等教育必然性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個體差異的需要。
(四)教育發展依據——適應教育發展的長期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繼續實施985工程和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繼續實施211工程和啟動特色重點學科項目”。這樣一批高水平的一流大學除了分擔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部分任務,也必將有更多資源帶動精英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氣象。總之,大眾化階段的精英高等教育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
(五)職能依據——高等教育職能的體現
傳統的高等教育職能包括三個方面,即培養專門人才、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第一,培養專門人才指的是結合我國現有高校的學科和專業體系設置,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這其中也包括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培養除了大眾教育更多地應該由精英高等教育來實現。第二,進行科學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培養科學研究人員具備通過科研項目、課題研究、發表論文等不同途徑,進行深度鉆研的能力和素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精英高等教育。第三,服務社會方面,高等教育通過產生各種先進的科學成果來回饋社會。而這些成果的產生都離不開精英化高等教育。總之,大眾化階段實施精英化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職能的體現。
(六)資源依據——資源配置的需要
當前我國承擔大眾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是普通高等院校,而承擔精英高等教育的則是相對少數的知名一流大學。在這種情況下,普通高等院校與擁有的教育資源由于數目較多而所占比例較大。而與此同時,知名和一流大學則由于數量相對較少而擁有資源比例較小。這種比例的不協調現象,將導致普通高等院校和知名一流大學通過相互競爭來為自己獲取更多的資源配置。而我國當前整體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不同高校之間進行合理配置,而國家對于教育資源配置的依據之一就是不同教育機構所承擔任務的不同。因此,資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大眾化階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之一。
綜上所述,通過對六個不同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了當前我國教育大眾化階段中,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必然性。
四、結論
本文首先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精英高等教育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明確了本文研究的兩個主要對象。其次,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國精英高等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上著重探討了精英高等教育存在于大眾化階段的必要性,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必要性的理論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能夠體現新的教育公平觀念;二是必要性的社會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必要性的個體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適應個體差異的需要;四是必要性的教育發展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適應我國教育發展的長期目標;五是必要性的職能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職能的體現;六是必要性的資源依據在于精英高等教育是資源配置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官方網站[EB/OL]..http://www.moe.gov.cn.
[2]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2.
[3]潘懋元.大眾化階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張麗.我國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精英高等教育發展探究[D].曲阜:曲阜師范學院,2008.
[5]王雪,張桂春.論大眾化階段精英高等教育存在與發展的必然性及合理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5).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30.
[7]宗麗.論精英高等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的沖突與整合[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