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婕

摘 要: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主要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生存知識、生存意識、生存技能為主,促進學生在生存教育方面有知識性、精神性、身體性和社會性的提高,課程內容應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程開發實施包括設計有效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靈活的教學評價幾個環節。
關鍵詞:應急生存教育;課程大綱;課程內容;有效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200-02
引言
就高校的應急生存教育而言,由于沒有定性規定學校開展的模式與形式,大多數高校都采用不定期講座、班團活動,或者校內廣播、宣傳手冊等方式開展。很多高校將“生存”教育課程滲透在“兩課”教育、“體育”教育里面,“兩課”和“體育”這兩種課程本身的任務和內容就很多,并且學時有限,將應急生存教育滲透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相比起中小學的應急生存教育,高校在這方面是稍微單薄的,其中“三無”是主要原因:(1)無系統的課程體系;(2)無固定的時間安排,可能一個學期組織一兩次學習、模擬,也有可能根據情況不組織,較為隨意;(3)就是無固定的教員進行講授,因此應急生存教育在高校課程內容體系的探究上,還是相對空白的。能否將這類型的課當成公共選修課供學生學習,筆者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認為以下方式的嘗試是可以推廣的。
一、《應急生存教育》課程的定位
由于應急生存教育課屬于高校“三生教育”的一個內容,可以說是“三生教育”的具體實施體現,歸屬于“通識教育”內,定位還是要源于生活,貼近生活,課程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及時根據當前形勢調整、補充、增加相關的應急生存知識,以體現該門課的時效性。同時可以聯系學生所學專業做延長性的探討,以擴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和專業興趣。
二、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程教學大綱重點說明
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在課程的地位、作用以及目標上是銜接中小學的應急生存教育,同時更注重應急意識的提高以及對生存態度、生存技能的培養。從根本上說,這是素質教育應該包含的重要內容。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課程教學目的要求貼近生活、解決問題。其目標包括:(1)了解應急生存教育的內容和分類。(2)掌握安全逃生知識,應急生存本領。(3)針對不同的災害或是不安全的因素能夠模仿相關的求生技巧。
三、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思考
根據受教群體的身體與心理特征:大學生是在生理、知識、能力逐漸走向成熟的群體,相對于中學生而言,其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接受應急生存教育”[1],與此同時,來自不斷加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和嚴峻的生態環境變化又為大學生們接受這方面的教育提供了必要性。參考了國內外的應急生存教育內容,筆者大致對該課程的內容分類做出以下設置與思考。此課程可以分成五大體系進行展開,包括:社會安全教育、公共衛生教育、網絡安全教育、自然災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應急生存教育》五大體系內容的具體設置
1.社會安全教育主要針對比較常見的校園暴力、偷竊盜竊、搶劫、突發事故、集體活動、消防安全、個人隱私、民族團結進行展開。重點在于知道預防和應付盜竊、搶劫、突發事故、火災自救方法、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有關國家機密的知識。演練活動有:自由組合火災逃生。小組討論:遭遇突發事故如何“尋安善處”。難點在于掌握社會安全教育的一些理論,包括:“尋安善處”、“學會示弱(低調)”、“見義巧為”、“破窗”[2]、“窮寇勿追”[2]、“斯德哥爾摩癥”[2]理論,加深學生的社會安全意識。
2.公共衛生教育主要是針對如何防止和應對性侵害、PM2.5、傳染病、流行病(H7N9禽流感、諾如病毒)、艾滋病、食物中毒等展開。重點是了解性騷擾和性侵害形式、預防和有效應對的措施,以及性侵害后的求助。演練活動有:職場性騷擾如何“say no”。
3.網絡安全教育主要是針對目前大學生中較為常見的網游成癮、網絡購物詐騙、網絡道德、信息安全展開。重點讓學生通過實例充分認識沉迷網絡游戲的害處,學會安全網上購物,防止網絡詐騙,了解目前網絡道德的幾種表現。演練活動:網絡失德的行為;小組討論:如何擺脫網癮。
4.自然災害教育主要針對地震自救、泥石流、雷電、臺風、洪水泛濫等自然災害應急。重點在于學會地震自救、泥石流自救的求生技巧,結合學生自身所處環境(尤其是學校自身的地理環境),掌握一些應對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他救方式。演練活動:地震應急;小組活動:自制應急生存包。
5.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展開,包括和諧異性交往,自殺的征兆與防御,人際關系微妙探索等。重點在于指導大學生妥善處理兩性關系、舍友關系,如何發現和調解有自殺傾向的人等。輔助教學:微電影——大學生的心理。
(二)《應急生存教育》課程內容設置的思考
作為公共選修課,一般的課時為32學時,因此在32學時中通過講授、實踐等方式去實現該門課的意義是比較倉促的。就國外的生存教育來說,比如日本,他們是一個地震常發國家,獨特的地理環境要求他們要將生存能力作為青少年必須具備的生活技能進行訓練;美國和澳大利亞,他們一直受到自由、挑戰、創新文化的影響,希望“通過生存教育來滿足人的成就和知識基礎的需要以及體驗新的挑戰需要、重視挑戰、冒險意識對個人成長的作用”[3],因此在生存教育的探索上也較為成熟,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和優勢去展開野外的生存教育活動。
目前我國的生存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不僅沒有體系,同時也缺乏土壤生存,有限的教學資源抑制了課程的開發與推廣,將該門課作為選修課也是資源有限背景下的一種嘗試,與國外有配套的教學基地、教學條件、教員相比,能夠將這門課列入大學課程表是嘗試的開始,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很多時候更應該依據循序漸進原則進行考慮:(1)教學設備、場所的可利用性;(2)講授與實踐的學時分配;(3)教員的資質。
關于教學設備、場所的可利用性這方面中國的生存教育是比較單薄的,一來沒有哪間大學對該門課進行了基地建設,很多都是依靠專家講座、視頻播放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但是有比無要進步,最起碼學生對一些生存技能有印象,在應急生存教育中掃過“盲”。
關于講授與實踐的學時分配,很多人會認為該門課應該以實踐為主,多一些活動和實際操作,這是對應急生存教育的字面理解,該門課有非常多的常識是需要認知、理解和應用的,同時因為中小學在進行《應急生存》課中比較多地灌輸了學生的求生技能,相反生存意識的滲透較少,在大學生身體和心理較為成熟的階段,《應急生存教育》課程應更多地滲透生存意識。生存意識關乎人在危機時刻的心理變化,包括警覺性、意志力、忍耐性等等,這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就能夠達到的,需要大量的實例講解才能在學生的認知領域留下痕跡,因此本課程的社會安全教育體系里面添加了警察學、心理學中一些理論,例如“破窗”、“窮寇勿追”理論,其目的就在于此。就應急生存教育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意識”是放在最前面的,有了“意識”我們才會建立人生“主動自救心防”模式,這就是在講授和實踐的學時分配中,實踐不能超過講授的原因。
關于教員的資質問題也是困擾該門課的一個問題,由于應急生存的知識按照嚴格的意義來講是多學科專業知識的匯總,就目前而言,我國沒有相關的資質培訓和認證,那是否沒有教員,這門課就不能開展呢?簡單來說,就如何進行人工呼吸這應該是一門很專業的課程,要學生能掌握這種應急的知識除非是醫科班的學生,否則是達不到相應的要求的,要不要學,要學;又比如遇上野外迷路了怎么辦?怎么教?所以教員不一定是專業人員,但是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尋找答案,什么是正確的人工呼吸,如何做,可以采用小組活動方式到醫院進行參觀學習,同時以作業方式進行檢驗;野外迷路如何解決,可以調動學生通過資料搜索的方式讓學生自尋答案。教員的相關知識不一定很全面,但必須是正確而且懂得引導,采用教學相長的方式才是該門課最好的教學方式。
(三)《應急生存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的設置與思考
上面也提到了關于這門課教學手段與方法的設置,教員不一定是專業人員,但教員必須懂得教育學,懂得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能動性學習該門課程,關于教學手段與方法,可以嘗試演練活動、小組討論、情境劇場、小組活動等方式。演練活動作為該門課的一種實踐手段是必須要有的,因此五大體系中的四大體系都需要安排進去,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模擬一些實用的求生技能,比如火場逃生、地震應急等;小組討論主要是讓學生提高“生存意識”,例如在社會安全教育中:“如何在危機情況下‘尋安善處”,“人生的‘主動自救心防模式是如何應用的?”等;情境劇場主要是讓學生在一種仿情境的條件下學會應急的技能,比如在公共衛生教育里,通過視頻播放一段男女獨處的畫面,然后請學生思考怎樣的舉動或是對策能夠預防性侵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來分析人與人如何更好相處;小組活動的空間較大,有一些課堂較難實現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小組活動展開,比如正確的人工呼吸,消防器材的使用,通過學生自主結隊方式到校醫院、急救所、校衛辦進行參觀學習,都能得到很好效果。
教員的作用在于運用已有的正確的知識和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去學習該門課程。因此,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該門課的意義和作用非常大。
四、高校應急生存教育課教學效果評價的設置與思考
《應急生存教育》課也可以和專業課程聯系,從而擴展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思維能力,當然這種聯系不能用課程內容去一一體現,畢竟一個課堂,32學時的教學,有針對性的講解是完成不了應急生存課的任務的,如何與專業課程聯系,可以從課程考核做一些探索,以下是一個嘗試。
五大體系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考核(論文)要求:
■
這只是拓展學生思維的一個例子,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門課與專業課程聯系,加深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和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將好的作品進行修改并推薦到“挑戰杯”一些大型的校際活動與專業競賽活動中,使得該門課的意義更加深入。
從多次的課程考核發現,學生對這樣的課程興趣很濃,并且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不少學生將課程內容與專業知識做了一些比較好的融合,例如《建筑施工現場事故的應急處理》(藝術系)、《老年人生存環境規劃與設計》(藝術系)、《古今建筑應急生存設計》(藝術系)、《保險事故的應急處理》(經濟系)、《酒店突發事故的應急預案》(旅游系)、《U盤病毒的緊急防治》(計算機系)、《會計從業人員的應急能力培養》(會計系)、《國內外性侵害的法律援助》(法律系)。
從學生的課程論文可以看出學生對該門課的認識與意識有進一步的提高,并且懂得學以致用,也就是課程目標所在。
參考文獻:
[1]高躍.大學生生存教育問題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
[2]王大偉.水滸——人生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何英,劉東波.國內外高校生存教育現狀比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