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朋
摘 要:學生寫出的文章空洞無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他們沒有素材,而在于他們平常不注意對素材的歸整,在于教師疏于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指導,以一次寫作為例說明如何利用仿句練習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歸整與寫作思維的訓練。
關鍵詞:仿句;思維;寫作
常聽有學生抱怨自己的社會閱歷不夠豐富,視野狹窄,缺乏生活體驗,作文缺少素材,寫出來的東西不能打動人。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以下以“仿句”為例說明。仿句作為一種備受命題人青睞的題型,好好利用無形當中是對我們語言與思維的一種極好的訓練。我們更要把這種練習和我們的寫作結合起來,見到題目多動腦,多動筆,你會發現,其實可供我們運用的素材是非常多的。下面通過一個具體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
一料種子頂開巖石,破土而出,表現的是堅韌不屈、生機勃發的力量;一位老師投來關懷的一瞥,是激勵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力量。力量有時是一句話,當你遭遇挫折時,它給你帶來無窮的勇氣;力量有時是一本書,當你困惑彷徨時,會撥開你心靈的迷霧;力量有時也可以是長輩的一次批評,媽媽的一個電話,父親的一根白發,同桌的一張卡片,鄰里的一聲問候……
讀完這則材料,對你有什么啟示,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
這個題目的中心詞是“力量”,這是不言而喻的,寫作時圍繞這個中心去寫就行了。但是在實際寫作時很多學生僅僅把眼光盯在了話題所給材料里的那幾句話上,作文中都在講“父親的白發給我以力量”“老師的關懷給了我力量”“媽媽的皺紋給我的力量”等故事。文章不能說不扣題,但是思路狹窄,內容缺乏新意,以致于千文一面,感染力不夠。
怎樣才能使我們寫出的文章材料鮮活、內容生動呢?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到題目里的省略號,其實它里面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信息,我們可以以“力量”為中心,盡量聯想材料以外的東西。材料里說到“力量有時也可以是長輩的一次批評,媽媽的一個電話,父親的一根白發,同桌的一張卡片,鄰里的一聲問候”,那么我們可以繼續順著這個思路往下想:
如,力量可以——是傲對嚴寒的臘梅/是翱翔藍天的雄鷹/是噴薄欲出的朝陽/是劃過天際的流星/還可以——是奧運會上金光閃閃的獎牌/是屹立北國千年不倒的萬里長城/……
如果有了這樣的聯想和思維過程,還用發愁自己的作文沒有寫作素材嗎?隨便擷取其中的幾個例子,或敘述故事,或發表議論,便能形成一篇精彩的文章。
大家可以發現,上面提到這些材料,我們基本上都耳熟能詳,但是為什么我們寫作的時候不會用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平時很少進行這種思維的訓練。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大書柜,里面放的東西有很多,但是平常卻疏于整理,所以一到用的時候,就很難快速找到。如果平時經常整理,并分門別類地貼上標簽,用起來便可隨心擷取,而利用仿句練習拓展思維就是達到這種境界的極好途徑。只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使自己的寫作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呂錫鋒.高考閱卷者青睞真性作文.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08(05).
[2]郭言成.2012年高考作文試題的五個關注[J].語文建設,2012.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縣第一中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