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花
摘?要:任何教育改革都應當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優化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要實現初中英語課堂的有效互動,筆者認為要讓英語課堂充滿愛的氛圍;讓英語課堂充滿活力;給予多情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有效;互動;英語課堂
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大環境、大樂園;也是教師完成新課改下的教學任務、實現新的育人觀的大舞臺;更是學生學會合作、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課堂教學改革要適應時代的要求,也要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人們在對傳統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批判的同時也沒有放棄致力于生動活潑課堂的建構與追尋。可以說,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成了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真實的生動活潑首先源于學生的求知欲與積極參與。皮亞杰在論述發現法教學時認為,兒童只有對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積極地被同化,在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對東西有真正的理解和有所創造。教師應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快樂學習、積極體驗。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生活,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持久的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對英語課堂充滿期待呢?下面談一談我對英語課堂教學方面的初步探究與認識。
一、讓英語課堂充滿愛的氛圍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因此,教師要努力走近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走近學生,不只是走下講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友善。一句親切的問候,一次友善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溫柔的撫摸都可能給孩子帶來莫大的歡欣與榮耀。
首先只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充滿信任的氣氛,才能為有效互動學習提供一個適宜的跡象。因此,我本人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后,不是按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呈現在教案上,而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并確定教學任務和目標。新教材的課文與舊教材的相比較,篇幅長,容量大,題材廣,實用性和時代感強。若按教學大綱要求的課時去完成任務是不夠的,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合作。我常把每個單元的教學比作是一首優美的樂曲,有引人入勝的前奏,有扣人心弦的高潮和使人回味無窮的結尾。在參與學生預習活動中,了解到學生的疑難就能準確地確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能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
二、讓英語課堂充滿活力
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氣。課堂活力來自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心心相印,達到一種默契。這種默契能協調教學中各要素間的關系,使其形成一種合力。有合力才能產生活力,而產生這一合力的關鍵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另外一方面,取決于教師豐厚的知識底蘊。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亮得可以看透老師的心靈。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于初中生來講,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豐厚的知識底蘊是學生最關注的。
生成的課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課堂之所以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就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盡管如此,我仍覺得,教學設計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錯誤地認為,既然課堂是生成的,課程改革后應該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殊不知,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做好課前準備是實現有效課堂的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積極思維”,激勵主體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的主動參與,開展對問題材料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實踐活動。教師設計問題或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論、辯論,提倡一問多答或一答多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性思維能力。在對語言材料探究的實踐與認識中,增強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評價,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識探究結構。
如在教學BookⅡL66時,教師設計問題:“Was the queue jumper really a queue jumper?”“why did the other people laugh at the woman?”……鼓勵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啟發他們一問多答,探索認識規律。又如在教學 BookⅡL72時,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究。學生對醫生提出讓Mrs Brown減肥的辦法深感贊同,有的學生突發奇想:“Can we help her find another way to make her have meals but not get fatter?”于是學生在爭辯中激活思維,在合作學習中激發認知要求,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生成的課堂上需要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需要教師展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善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運用教師的智慧耐心引導學生,使之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獲得健康的人格。
三、給予多情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智能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景,為各類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在操作、提問、概括、練習方面都設不同的層次,分別為他們探究性學習搭橋鋪路,想方設法使他們獲得成功。我運用多種方式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如讓兩人一組、行與行與之間、組與組之間進行練習。如英語聽說游戲,I like meat,要求學生接下去說,I like meat,noodles,另一個學生說I like meat,noodles and dumplings,等等。依此類推,誰能說出最長,誰就獲勝。在課堂上應當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信,增進師生間情感溝通。特別是學生回答問題后,如答案不正確,不要唾棄學生,而是盡可能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倍感成功的樂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應當把知識的評價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中分離出來。”只有當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有許許多多的老師“太小氣”,任何時候都把考試的分數聯系起來,以“分”定乾坤。這樣的老師是不受學生歡迎的,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肯定不會把課堂搞活,也不會把教學質量提高上去。
在課堂上評價學生時要講究方法策略。初一時很活躍,初二、初三學生回答問題戰戰兢兢,這與老師是有很大關系的。學生出錯,馬上糾正,出錯多了就橫眉冷對。學生在使用英語時都要經歷出錯—無意識出錯—出錯—意識出錯—出錯—自我糾正錯誤這一過程。這是學習英語的必由之路,沒有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流利程度。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要耐心傾聽他們“支離破碎”的英語,并給予理解。示范給學生什么叫理解他人。學習語言重在交流,交流重在意義的理解和信息的正確。人對語法有天生歸納和逐漸完善的能力,對交流當中不影響理解的語法錯誤采取忽略的策略。因此當學生以交流為目的時,教師應采取寬式,只要教師堅持用正確的語言熏陶,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實踐量,就不必擔心學生在交際中所說的不符合語法錯誤會成習慣;當以學習為目的時,就采取嚴式。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也體會到:主體積極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極有利于他們自身的認識的提高和智力的發展。在設計不同年級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時,我們要認真總結,找出規律,并且始終要遵循主體性原則,主動性原則和創造性原則,使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