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陶朋
[摘 要]本文介紹了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發展歷程,并概括了各個時期比較著名的電影公司以及其運營模式,對電影產業化的萌芽到后來的逐漸完善以及慢慢成熟做了詳細介紹。通過對電影產業化歷史性的研究,總結出其發展特點以及發展問題,從而能使當今電影更好地朝產業化發展,畢竟向產業化發展是中國電影的內在需求。
[關鍵詞]明星公司 國產電影 產業化 現狀
一、中國電影市場化的萌芽
產業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集合,而根據現如今的產業來劃分,廣電業是第三產業,也就是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在市場上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組合。電影產業也就是將與電影相關的一個個環節作為整體來整合,從而使電影在市場的主導下全面發展創造利潤,在此基礎上,電影不再是單純地表達思想或作為宣教工具,而是將電影作為商品來對待進行交換、消費。于是,為了能夠順應市場需求,迎合觀眾口味,電影出現了類型化和產業化的概念。
電影產業化在早期的中國電影中就早有萌芽。從早期中國電影活動開始追溯,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一部電影短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電影放映活動。電影誕生之初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實踐,但是在中國卻一直受到阻撓并且發展緩慢,這也與統治階級對待的態度有關。到了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并且開始投入專業生產制作,這一環節帶給中國電影的最大驚喜是未來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張石川開始投身電影業。同年,西班牙人雷瑪斯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專業電影院:虹口大戲院,完善了電影的播放環節。中國一套系統的電影生產銷售就此誕生,誕生地為上海。這也標志著電影產業在中國得到了初步的萌芽和發展。
二、中國電影市場化的完善
1、探索時期:明星公司的黃金時代。回顧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國電影早期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娛樂,盡管人們對于電影的娛樂性有普遍的認同感,但是早期的國產娛樂電影卻不是非常成熟。當時人們只是將電影作為消遣的工具,在骨子里認為電影中的娛樂是一種低俗的情趣,而電影人將自己的身份凌駕于觀眾之上。鄭正秋與張石川的分手也是基于對電影觀念的不同,鄭正秋認為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而張石川則將電影看成一種盈利工具,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出現電影產業化分歧的標志。
1920年代開始,中國本土電影受到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啟發,也開始走向類型化,其中,以明星公司的《火燒紅蓮寺》作為武俠電影和娛樂片的開端,使中國早期電影瞬間刮起一陣武俠風。這些充滿打斗場面的電影雖然不能建立起中國類型片的天下,但還是受到了觀眾的廣泛歡迎,中國電影的類型化和娛樂化成為那個時期的電影主流。明星公司開創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并且成為早期中國電影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明星公司對中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在于明星制的產生。在19世紀初期的中國,女性地位低下,以至于早期電影中女性形象都是由男性反串。到了1913年,中國電影中第一位女演員,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在《莊子試妻》中扮演一名婢女。在之后將明星公司帶出困境的《孤兒救祖記》一片中,王漢倫成為中國第一位職業女演員,明星公司在她拍完《孤兒救祖記》之后,又同她簽約拍攝了一系列影片。在此之前的許多女演員都是在拍攝一部影片之后,便消失在銀幕上,并未以出演電影為職業。所以說,明星制就此產生,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化中的重要事件。
2、發展時期:特殊時期的電影公司。繼明星公司的黃金時代之后,聯華時代開啟了中國電影史上另一個輝煌時期。1930年代后廣東人羅明佑領導并創辦了聯華影業公司,也就是原先位于北京東安市場丹桂茶園舊址的真光電影戲院,當時中國最大的影院托拉斯。在華北電影公司鼎盛之際,適逢美國有聲片開始輸入中國,國外的影片公司和電影院紛紛改裝有聲設備,這對中國電影院產業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沖擊,他們既無力改裝有聲設備,又對粗制濫造的國外影片深感不滿,影片供給成為聯華影業公司乃至各大電影院的最大問題。于是,聯華公司開始與黎民偉的民新影片公司合作拍出了《故都春夢》(朱石麟、羅明佑編劇,孫瑜導演,阮玲玉主演)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并且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改組的聯華公司提出“提倡藝術,宣揚文化,啟發民智,挽救影業”的宗旨,異軍突起的聯華公司開啟了中國電影史上一個繁榮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時期是中國電影格局的轉變期,其中以張善琨的新華公司為主要力量。新華公司的所有電影中,最為繁榮的當屬孕育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孤島”中的大批影片,而新華公司的由衰轉盛,也可以說是拜“孤島”所賜。“孤島”時期生產的這批影片主要以商業電影為主,而在成功實現商業目的的同時也填補了上海電影制片業已為期半年多的停頓狀態,對中國電影發展產生一定積極意義。“新華”時代電影業呈現出的短暫繁榮是電影商業屬性的一種必然趨勢,早在電影傳入中國初期,它所承載的是外國人看中的中國市場,一開始電影就被冠以商業性質。電影的放映與發行離不開受眾,這就要求電影工作者在撰寫劇本和組織拍攝時一定要符合時代要求和觀眾心理,卻也切忌避免曲意逢迎。新華公司在“孤島”時期能夠脫穎而出,不單單是“天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時代要求和觀眾心理相吻合。而今后電影的發展也是不斷地在商業和藝術圈子中循環,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便顯得尤為重要。進而引起的關于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如何更加融洽自處,不僅是當今第六代導演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也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
3、繁榮時期:電影類型多元化。1949年是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的一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就已經擁有了東北、北京、上海三大電影制片基地,同時國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也使中國電影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中國電影類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1949年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橋》,這部影片完全貫徹了人民電影的創作路線,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以主人公的形象登上了中國電影的銀幕,令人耳目一新。中國電影經歷了十年文革的空白時期,電影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停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電影產業也煥然一新,1980年代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活躍時期,主要以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為主,電影語言也出現了現代化發展,以娛樂為主的商業電影和以宣傳為主的政治電影退居二線,張藝謀引領了第五代的發展方向,以民俗電影為主。19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中國電影出現了令人欣喜的春天景象,《天云山傳奇》、《芙蓉鎮》、《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電影在思想上、形式上都有了極大革新。第五代作品尤其引人注目,張藝謀的《紅高粱》,陳凱歌的《黃土地》、《孩子王》,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成為中國電影史上輝煌的里程碑,電影類型呈現多元化發展,這一時期觀眾進影院次數直線提升,促進了電影產業化的發展。
4、大片時代:與國際接軌的華語電影。自2002年始,電影業進入新一輪的改革。一是認識上的轉變,明確了電影為經營性文化產業,從而在觀念上為電影產業化正名。2002年隨著一部《英雄》的熱播,華語電影進入大片時代,中國大陸電影向后電影時期邁步,除了電影本身的商業特征外,《英雄》的營銷模式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十面埋伏》、《無極》、《千里走單騎》也沿用此種類型的營銷,這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的一大進步。首先,宣傳策略。充分利用媒體的作用,吸引大眾視線,制造輿論,后來又推出相關漫畫、小說、郵票及紀錄片《緣起》。其次,品牌策略。豪華的明星陣容就是票房保障,張藝謀、李連杰、張曼玉、梁朝偉、劉德華、高倉健、金城武、章子怡等等不僅代表著大陸票房保障,同時在北美、港臺、日本等地也有相當影響力,這些都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元素。再次,檔期策略。越來越多的檔期被開發,如:圣誕節、情人節、兒童節、光棍節、國慶節、暑期檔等都是觀影高峰期。第四,發行策略。海內外越來越重視電影的宣傳和保護,除了銀幕放映外,VCD、DVD、電視、網絡都收入觀影渠道,前提是需要付費,很多影片在公映之前將國內外的音響權和放映權買斷,以便做后續發展。在DVD和VCD發行的同時,也有意控制發行時間,以保障電影院票房收入。此類型的營銷整合了好萊塢經典的營銷模式,全方位調動起營銷模式的創新。
三、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現狀及前景
多年來,電影的發展以好萊塢模式最為經典,也就成了各國電影產業發展所效仿的模式,而中國的電影由于其發展環境的特殊性一直在文化產業和宣傳工具之間徘徊。中國無論是電影制作還是電影發行,相較國外都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在效仿國外完整的電影產業運行模式的同時,也要找到適合本土電影的營銷策略,不能一味照搬,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近年來,票房成為評價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制片方一味追求票房效應,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性,走入了一個誤區。想要擺脫這些困境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應該從電影本身出發,提高影片自身質量,完善故事,注意視聽運用,而不是一味注重技術,忽略了電影本身;其二,注意電影衍生品的開發,從各個渠道宣傳電影;其三,運用明星也要恰當,不能找當紅明星扮演不適合其扮演的角色。中國電影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在探索中不斷成熟。相信有一天,中國電影也會有其完善的產業鏈,從而更加促進電影的長遠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鄭鳳蘭.影視文化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尹鴻. 凌燕.新中國電影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郝建.影視類型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林邵峰. 視覺英雄張藝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5]王海洲. 中國電影:觀念與軌跡.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本文為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影視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