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挺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與過去有所不同。所以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2012年秋季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這次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增加了豐富多樣、多層次的選修課程,讓每個高中生除了學好規定的必修課程外,還可以自主選擇選修課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
關鍵詞:課程改革;選修課;微電影
按照“調結構、減總量、優方法、改評價、創條件”的總體思路,浙江省制定了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方案重點是加強選修課程建設,轉變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適當減少必修,切實增加選修,實行選課走班和彈性學制,建立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等制度,促進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為此,我校積極響應省深化課改方案,在高一高二年段平均每班每周開設8節選修課,全校共開出160節選修課程,包括了知識拓展類、職業技術類、興趣特長類、社會實踐類四大類課程,給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的余地和發展個性的空間。為配合學校發展的需求,本人在參考各類文獻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一門社會實踐類課程——微電影制作。
隨著微博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東西被冠以“微”字頭,連電影也不例外。微,就是小,微電影,其實就是有情節的小短片。是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到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
微電影的出現,使得電影在經過100年的發展之后,重新貼近大眾,成為人人都有可能參與、隨時都可以分享的“草根的藝術”“日常生活的藝術”。
現在許多家用DV甚至手機里都內置了豐富的藝術效果或自動編輯功能,所以只需要一個普通的相機或者一部手機,再加上一臺電腦和一兩個剪切視頻的軟件,然后再拍一些有主題的片段,似乎就可以完成了一部微電影了。但對于初學者來說,拍攝視頻是一個看似簡單(只需要按下錄像鍵)但實際很難(拍出的片子冗長而無趣)的技術。所以說微電影的制作,看上去是很簡單的一個制作,但一部好的微電影制作,一部能留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微電影,能抓住觀眾想象力的微電影,實際上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為了能順利達到預期,讓學生能完成一部有意義的微電影,我對課程作了如下安排,我首先讓學生了解微電影的定義、微電影的特征、微電影的分類、微電影發展趨勢等基本知識,然后對學生進行訪問調查:你眼中的微電影。根據學生的理解,我把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整理,然后讓學生進行微電影鑒賞,包括影視鑒賞基礎、微電影鑒賞指導、微電影佳作欣賞,并對學生反饋的信息結合影片進行點評。接下來就是講解整個微電影制作流程,微電影制作——拍攝準備、拍攝過程、后期制作、上傳網絡等。首先強調這是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學生可以自由分組,每個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然后就是確定所要拍攝的電影題材,接著編寫劇本,導演安排劇組中各部門人員實施拍攝,完成一部微電影拍攝的后期渲染制作,然后將完成好的一部微電影作品上傳到網絡上。
關于寫劇本,我覺得必須自己想,想出有創意的劇本,在動手寫或找尋之前,必須確定微電影拍攝的主旨,不能盲目而為之。劇本是微電影的靈魂,希望同學們的劇本在劇情很精彩的前提下,一定要盡量利用你身邊免費的東西。
然后就是關于拍攝時使用攝像機的技巧,機器的好壞決定了片子的畫面質量,但機器不好絕不是影響一個好作品的主要原因,拍出帶感的好畫面才是硬道理。如果同學們家里有好的攝像機當然好,如果沒有,就用小型DV也可以,原理都是一樣的。重要技巧,如,采光問題、畫面平穩感的拍攝姿勢、畫面停留時間、全景近景的切換、跟拍等基本要求的指導,使畫面不至于晃動,給觀眾頭暈眼花的感覺和視覺疲勞。這些攝像技巧需要同學們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和理解,所以需要做的是拍完之后大家先播放觀看,感覺畫面有問題的再重拍、改進。
最后是關于剪輯和編輯的問題,就是拍攝完成后的后期剪輯渲染,這一環節需要負責后期剪輯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網上學習到的相關軟件知識,將完成拍攝的影片進行剪接,為影片加入聲音或特效的渲染。在剪輯的過程中需要對軟件的運用比較熟悉,從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電影作品,在剪輯上往往要經過初剪、復剪、精剪乃至綜合剪等幾個步驟。在整個剪輯過程中,既要保證鏡頭與鏡頭之間敘事的自然、流暢、連貫,又要突出鏡頭的內在表現,即達到敘事與表現雙重功能的統一。剪輯是一項既繁重又細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則幾百個、多則上千個鏡頭。大部分的鏡頭都拍得較長,須從中尋找最為理想的剪接點。而且聲音部分也得有所規劃,聲音有先期、同期、后期3種錄音方法,對這3種錄音方法所錄下的聲帶,要以不同的工藝和方式進行處理。要求剪輯時預先考慮到聲畫結合和聲音所能構成的一系列藝術效果。在微電影制作中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需要同學們有極大的耐心。
關于最后網絡發布的問題就相對簡單了,學生精心拍攝制作的成果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分享,所以我先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作品先作展示交流,然后教大家通過相應的上傳工具將剪輯完成后的作品上傳到網絡,有熟悉的同學可以自己上傳,或者老師上傳,供更多的人觀賞。
這是我這門課程的大致安排,其中對拍攝的技巧和剪輯操作方面的講解花的課時比較多,然后帶領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去實踐拍攝,中間遇到的問題也比較多,我們也是一起摸索。最后是學業評價和成績考核,我是通過幾個方面來綜合評價的,表格如下:
學生學業評價表
■
從管理上講,因為選修課是混合班,因此每個班我都安排了學生分別任命班長,負責本班的考勤、紀律及衛生,使本次選修課有序開展,紀律也較好,學習積極性也較好。
從整個教學安排上講,我覺得中間也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將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真正體現選修課程標準的核心精神。
根據這門課程的本身特點,我覺得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審美趣味,作為教師,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用趣味高尚的審美對象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在光、色、聲、影中探索電影的奧妙,用真善美的審美理念影響學生。
作為一門年輕學科的教學實踐,教學探索才剛起步,值得思考的問題仍有很多,微電影要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除了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持,更需要教師對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思考和探索,啟發學生心智、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其審美心理逐步趨于健全的教學思路。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靈溪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