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榕+杜藝雯
摘 要:為了提高教師及家長對中班幼兒積木游戲的指導水平,充分發揮積木游戲在中班幼兒發展中的作用,就中班幼兒積木游戲做了研究。
關鍵詞:積木游戲;中班幼兒;發展特點;指導策略
一、積木游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意義
積木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中的一種,指兒童用積木拼搭成建構物的一種游戲,也叫結構游戲或建筑游戲。擺弄和操作游戲的過程中對兒童眼手的協調能力、視覺感知能力以及大小肌肉的發展均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積木游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Pickett和Sreoud的研究表明,幼兒搭建積木的過程,正是他們在表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已有經驗,為幼兒運用象征性手法提供了經驗與機會;另外,積木游戲也為幼兒的口頭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環境,為后續的讀寫活動積累經驗;再者,幼兒從簡單的共同操作積木逐步發展到共同設計和實施積木作品的過程中蘊含著學習社會生活規則和社會性交往技能的巨大可能性,為幼兒學習分享、協商、謙讓、輪流等社會性交往技能提供契機。
(二)中班4~5歲幼兒發展積木游戲的迫切需求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搭積木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空間智慧”“人際智慧”“機體動覺智慧”。在4~5歲階段,當獲得搭積木的一定能力之后,裝飾的各種樣式就出現了,在建筑物上有了對稱。建筑物雖然沒有名字,但已經變得較精致了。
二、積木游戲對中班幼兒的發展作用
(一)建構物內容、形式、色彩增加
中班幼兒正值4~5歲的年齡,想象力豐富,常常會把看到的物體融入自己的想象,積木玩直觀多變,易于操作,能夠提升此階段幼兒的想象力。例如,當得到一個類似“金箍棒”的玩具時,他會拿著上下揮舞并說“我是孫悟空。”其次,對于顏色的需求有所增加。在游戲“色彩積木”中,成人發出指令,“拿一塊紅色的三角形積木”,“給我一個綠色的長方形積木”等,幼兒根據指令在一堆積木中找出該積木。通過這一過程,有效地訓練了幼兒對色彩與形狀的辨識能力。
(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
4~5歲的幼兒有時講話會斷斷續續,因為他們還不能記清事物現象和行為動作之間的聯系。在積木游戲過程中,他們會根據情境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如,對媽媽說:“這是我和兔寶寶的家。”
(三)動作質量提高,精細動作增加
4~5歲兒童精力充沛,他們的身體開始結實,動作質量有所提高,可以完成一些精細動作,花較長的時間在積木游戲上,不會感覺到疲憊。基本動作更為靈活,手指動作比較靈巧,可以熟練地拼插積木完成精細動作。
(四)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強
4~5歲兒童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開始增強,在時間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在空間概念上,能區別前后、中間、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數量上,能自如地數1-10。初步理解周圍世界中,表面、簡單的因果關系,如,能夠明白小樹應該種在小房子的前面;小孩子應該靠馬路的右側走等。所以,搭積木是表征他們的認識與情感的一種手段。此階段的幼兒由于認識能力、審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增強,反過來也會在游戲過程中幫助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三、中班幼兒積木游戲的指導策略
(一)中班幼兒積木游戲的教師指導策略
1.對游戲時長把握得當
中班幼兒的建構意識明顯加強,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和小肌肉動作進一步發展,積木游戲能為幼兒帶來較大的成就感。這樣一來,幼兒在考慮建筑物內部的關系,在不斷的比較和模仿中無疑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中班幼兒一般在20分鐘內完成其初步確定的搭建目的,但隨著時間進一步的延長,由于其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仍然有限,中班幼兒無法再從單一的搭建行為中獲得游戲的樂趣,他們需要再重新思考自己要搭什么,怎么搭的問題,所以隨著時間增加到30分鐘,中班幼兒的游戲行為便大幅有所提高。
2.尊重和滿足幼兒的自主性
幼兒對積木游戲的探索興趣是無窮盡的,當他們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學會“等待”,要讓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盡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只有當幼兒的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有效的。過早的介入幼兒的活動,就有可能導致幼兒原本富有創造性的想象活動因一個標準答案的出現而告終。
3.建構區與其他活動區相配合
建構區與其他活動區相配合,教師應注意積木游戲的發展與幼兒語言、審美、動手能力等方面的發展相結合進行有效教學。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求發展,有計劃地進行結構活動。例如,中班幼兒喜歡玩角色游戲,開始教師可以設“過家家”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游戲,當幼兒理解各角色的關系,開始交往時,教師便可和幼兒一起搭建關于醫院、商店、住宅區之類的積木玩具,讓幼兒能夠結合積木的具體形象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進行游戲,這樣兩種游戲形式的結合,更加能夠幫助幼兒對積木游戲的把握。
4.注意同伴交往關系的培養
在小組搭積木中,幼兒有的負責設計,有的提供積木材料,有的在旁實地觀察和學習,同伴間的交往和友誼加強,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使膽怯的兒童有機會與方式不同的同伴交往,使有侵略方向的兒童學習發泄精力,尊重同伴合作。因此,積木游戲有助于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二)中班幼兒積木游戲的家長指導策略
1.盡量讓孩子自己搭
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探索與創造精神,此時,家長不應急于向孩子灌輸現成的知識,使孩子懶于探索,窒息了孩子的主動性。家長應積極做到對孩子的構建行為“不聞不問”,讓孩子自己搭一份屬于自己的夢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將房間的一個角落單獨劃出,鋪上墊子,將積木放置在其中,讓孩子自由地玩耍。
2.不要提供顏色過于花哨的積木
在積木游戲中過多的顏色會有礙兒童形成建構整體感,而建構整體感的缺失會阻礙幼兒建構行為的發展。所以,家長在為幼兒選擇適合其發展的積木的同時,應注意對積木顏色的把握,不為幼兒提供過于花哨的積木玩具。
3.加入輔助性材料
積木游戲多是建構性游戲,加入其他材料后,兒童的游戲方式將出現社會性傾向,由單獨搭建變成多人搭建的合作方式。由于輔助材料的牽引,會引發兒童的其他經驗,兒童的搭建主題得到了延伸,由簡單的拆、搭動作逐漸向有目的的搭建行為靠攏,搭建物型呈現多樣,也出現了更多的社會性交往行為。所以,在積木游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地加入輔助性材料,培養幼兒與他人的合作精神。
4.依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指導
對游戲主題的確定,家長不僅要從幼兒的發展現狀與經驗出發,還要適時確定豐富多彩的建構主題讓幼兒自由想象、創作,以此提高幼兒的認知與建構水平。比如,家長可以先幫助寶寶回憶動物園的動物,再回憶動物的居所,然后讓寶寶動手搭建“房子”,家長可以在旁啟發:如“熊貓的身體胖乎乎的,我們要搭個大大的房子”。
5.多花時間進行觀察,給孩子支持與鼓勵
在幼兒自主游戲或者合作游戲時,家長應對其行為、語言、精細動作、表情等注意觀察,必要時拿紙、筆及時記錄。在幼兒感覺茫然的時候進行有效的指導,在幼兒完成搭建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家長應及時稱贊他們搭得好,因為父母對積木游戲的態度及鼓勵直接影響和感染著幼兒,認真的觀察兒童搭積木,請他人來觀摩幼兒的構建物等都能激發兒童搭積木的興趣,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就。
綜上所述,中班幼兒進行積木游戲時,教師、家長應從:對游戲時長的把握;發揮游戲中的指導地位;注意同伴關系的培養;給予支持與鼓勵等方面對幼兒予以指導。
參考文獻:
[1]趙興民.兒童游戲與兒童自我效能感的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07(03):49-51.
[2]張瑩,華愛華.游戲時長對幼兒積木游戲行為與作品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09(02):41.
[3]黃仁頌.積木游戲的系列研究[Z].黃仁頌文選,2007:162.
[4]陳健.積木到底該怎么搭[J].父母必讀,2007(02):10.
[5]王樹巧.積木游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09):46.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