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角色;
教學觀念;教學手段;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69—01
要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素質教育理念,適應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要對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本質有新的認識和領悟。下面,我談談對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工作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一、轉變教師角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的開發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教師往往會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會一味地要求學生接受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新課改則強調: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順應課程改革的需求,轉變自己的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應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里自由探索、自主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就會變得越來越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致也會越來越高漲。
二、轉變教學觀念,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可見,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因此,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以往教條呆板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書本里的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用處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那么,怎樣才能讓小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呢?
1.讓數學語言生活化,即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等因素,在不影響小學生理解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修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化,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在認識“>”和“<”時,教師可通過用順口溜的學習形式加深學生對這兩種數學符號的印象:“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姐妹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尖角在后是大于。站在兩個數字間,誰大對誰開口笑。”
2.讓數學課堂生活化,即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模擬生活場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如,在學習“元、角、分”時,教師可以創設“我是售貨員”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讓他們體驗“元、角、分”在生活中的正確使用方法。
3.讓課后作業生活化,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是鞏固課堂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布置的課后數學作業也應是生活化的,更應是能幫助學生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的。如,在學習了“長度單位”這一節后,教師可讓學生回家去測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自己的身高,并記錄下來。
三、轉變教學手段,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
長期以來,陳舊的教學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傳統的教學手段單一,使得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進入了尋常教室。多媒體教學軟件集聲、光、動畫為一體,對傳統教學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它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情境,能促使學生眼、耳、手、腦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而且還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愛。所以,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這也更是適應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那么,作為小學教師,就應該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應通過各種方法、各種手段來學習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四、轉變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此,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摒棄以往傳統的以學習成績高低、升學率為主的教學評價觀念,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能力、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能力的關注,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