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民
〔關鍵詞〕 語文文本;預習;方法;步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91—01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準備。在學習中,這種準備就是“預習”。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預習的方法
1.閱讀法。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內容從頭到尾地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于新知識,絕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或批注,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
2.聯想法。聯想是貫穿于預習全過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語文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預習時總會引起一些聯想。聯想的過程,實際也是將知識初步掌握、融會貫通的過程。有了聯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發展、騰飛。正如列寧所說:“想象是極其可貴的品質?!?/p>
3.設問法。從某種角度講,能對某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是了解的,同樣,若對預習的內容能提出幾個為什么,則說明預習是成功的,不怕不會學,就怕沒問題。在預習時,除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外,還應逐步鍛煉自己變換思維的角度,要一題多問,故設難關,以求甚解。可見預習時應特別避免的是那種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設問,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通過預習,對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會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問,這很正常。這些問題可等待老師講解。這就需要做好預習的后期工作,將學習中產生的問題總結出來,整理清楚,記錄在冊,以便老師講解后,填上正確答案。
5.故事法。運用課文中的四個詞語寫一段完整的話或編一個故事。以往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只是讀讀課文,然后查查字典把不認識的字學會,一篇文章就算預習完了。學生只是停留在讀課文識字階段,卻不會運用詞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運用課文中有代表性的詞語,不要求順序,脫離文本內容,自主選擇一個話題寫一段完整的話或編一個故事,這樣學生在預習時,既學了字音、字形、詞義的同時,也考查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避免了學生預習時的盲目性, 如果學生所寫的這段話詞語運用有錯誤,說明學生沒明白詞語的意思,這樣教師在上課時就加以指正,同時也了解了學情,可謂一舉兩得。
二、預習的步驟
1.總覽單元。現行中學語文課本都是以單元為綱的,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除各具特色外,還有共同的知識和規律。因此,對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形成一個知識樹,明確單元要點,可少走彎路,便于對比和總結。
2.分析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視”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這個窗口,也就占據了“攻擊”課文的有利地勢。
3.辨別體裁。不同體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例如,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記敘文的六要素;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預習時緊緊圍繞這些基本特征來思考,就能選準角度。
4.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觀念往往影響其作品的風格。例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孔乙己》《祝?!范际侵骷音斞傅淖髌罚谶x材立意和語言風格上就呈現出一致性。
5.了解背景。文章都是為時而作,有感而發的。對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中心內容,如課文中選入的朱自清的文章,有些內容與背景有直接的聯系。
6.分析提示。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這些“提示”就是幫助預習課文的“鑰匙”?!疤崾尽币话闾峁┮韵滦畔ⅲ簩懽鞅尘?,中心思想,結構安排,藝術特點及語言風格等。預習時若帶著這些信息去了解課文,分析問題,就會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7.研讀課文。在研讀時,切不可淺嘗輒止,應仔細閱讀,深入體悟。閱讀中遇到的難字生詞應查工具書。生動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復閱讀,進而闡明和作注。發現疑點,若思之不解,可在聽課時解決;若課堂上未涉及,下課要問老師或與同學討論,切不可就此放過。
8.思考練習。對課后的思考和練習,若能事先思考,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授時,就會找到這些問題的思考角度或答案。這樣既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又節省了時間。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