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任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評價;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0—0051—01
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與其他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那么,如何喚起教師課堂教學的熱情?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筆者根據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基礎
研究學生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及環節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接受能力、學習態度、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如,一個班上有五六十名學生,他們的信息技術基礎千差萬別。有些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非常低,一上課就開始玩,心思根本進入不了課堂;有些學生在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方面得心應手,對鍵盤等設備的使用非常熟練。因此,信息技術教師一定先要了解清楚學生的概況后,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教學活動,確定教學的難點、重點和疑點,周密安排教學步驟,才能使課堂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二、嚴密的課堂教學組織是根本
1.重視課前教學組織,幫助學生進入準備聽課狀態。上課前的教學組織是非常必要的。教師上課前應該讓學生“起立”,并進行師生“問好”。然后教師要用嚴厲的眼神掃視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停止玩鬧的狀態,使學生的注意力回歸課堂,進入準備聽課的狀態。
2.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點,以激活知識、技能為支點,以積淀學生信息素養為重點,作為創設情境的目標。例如,在學習使用Excel表處理數據信息時,教師可預先準備好幾個班級的學習競賽活動數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錄入、編輯、加工、排序、篩選、匯總、創建圖表等操作,學生會非常感興趣,學習熱情也會很高,這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安排適當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學任務是知識與技能的載體,通過它可以有效組織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并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思維和合作意識。信息技術課程重操作性的特點為教師設計教學任務提供了素材,也為教師實施任務驅動提供了依據。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是任務設計,因此,任務設計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年齡和興趣等特點;任務設計還應體現教學重點、難點,并應分解成具有一定聯系、一定難度梯度的小任務,體現學生在任務中的分工合作。如,教師在上課前把學生按學習成績高低搭配分組,讓基礎好的學生任小組組長,在學習中分擔教師角色,指導本組成員完成課堂學習的任務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關注、關心學習基礎差的學生,給他們安排比較簡單的學習任務,并幫助他們盡力完成,讓他們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強大推動力
信息技術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操作性強,學生的操作可轉換成成果或作品。例如,圖像素材處理、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內容的任務操作,其結果完全能以作品的形式進行存放。因此,教師可利用下課前的幾分鐘時間,通過網絡教室平臺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評價。評價要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勵性等原則,盡可能地把學生的成果客觀、公正地評價出來。在學生展示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評價作品的優缺點,再讓其他學生根據該生所發表的評論談自己的感受,發表不同的看法。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或創造展示作品的平臺,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能拓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交往的渠道。
四、及時的課堂教學反思是保障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任務的結束。教師還要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總結本節課的得失,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教無止境,教師還應該追求教學方法的極致、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向45分鐘要效益。教師要樂于質疑自己,要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細節,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創新,同時還要做好思考,發現更好的教學方式,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關心學生學習操作的結果,又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關注與引導;既要追求學科技術與技巧的傳授,又要注重學科教學的內在規律,注重學生的身心及認知規律的發展;既要注重課堂教學組織過程,又要注重課后反思與小結,切實提高教學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