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屹
摘 要:安徽鳳陽鳳畫,起源于明代,距今己有六百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化,逐漸形成地域性很強的民間繪畫藝術,2006年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安徽省蚌埠第十二中學以《鳳畫藝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申報了省級課題,并于同年十一月立項并開題。對課題之創新應用方法之一的鳳畫的“寫意表現”予以探究,具體闡述鳳畫寫意表現的“三段法”教學模式。
關鍵詞:鳳陽鳳畫;教學應用;寫意表現;三段法
安徽省鳳陽地區地處淮河南岸,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亂不斷,加之淮河之水經常泛濫成災,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經常背井離鄉外出討飯,民心渴望祥和的生活。又由于鳳陽地區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的勢力范圍,而楚人自認為是鳥的后裔,鳥神是他們的圖騰形象,到明朝時期,鳥的形象被地域化,演義為蛇頭、蛇頸、龜背、鶴腿、九尾、十八翅(中國文化中九是至尊的象征),演繹為鳳凰。鳳凰的形象無疑成為吉祥的象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寄托。而且繪畫便于攜帶,逐漸成為動蕩生活中唯一容易保留下來的藝術品。
一、鳳陽鳳畫的藝術特點
從造型上講,鳳畫的鳳凰形象保留了殷商時期玄鳥的痕跡,也延續了唐朝以來朱雀的特點,在長期的發展進化中更多地聚集了祥瑞動物之特征,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鳳畫形象,以蛇頭、蛇頸、龜背、鷹嘴、鶴腿、九尾十八翅的符號式形象傳承至今。鳳陽鳳畫的表現方法源于民間年畫,造型上以具象表現為主,多以成熟的畫稿拷貝到熟宣紙上,其背景配以吉祥的花卉圖案,以襯托鳳凰主體。制作時運用工筆暈染的方法,層層加染。從色彩上看,色相豐富,色彩純度高,色彩對比強烈夸張,畫面熱烈而艷麗,整個創作過程對毛筆造型的要求較高。要求細密的線條均勻而有彈性,對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長線條的應用,更不是學生短時期內能夠掌握的。所以,在中學美術教學的應用中,我們嘗試以意象形式探索鳳畫的表現。
二、應用于寫意繪畫的嘗試
在中國畫傳統技法中,寫意精神是重要的形式,詩性和音樂性是中國繪畫寫意精神的真正內涵。怎樣以更多的節奏美感和寫意精神詮釋鳳畫呢?我們有意走出形和技法的束縛,活躍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
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畫面構成原則和造型手段決定了它獨特的虛實處理的方法。這里的“形”是不獨立的,必須依附筆墨,彼此支撐。且主觀性較強,較少受人的客觀視覺的限制,考慮的是畫面和諧美所傳達的感受,以及對意境的創造和主題的表達。在教學中,我們嘗試用三段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創作。“三段法”就是將中國畫寫意表現教學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用中鋒線條造型,第二階段用水墨沒骨造型,第三階段以彩墨造型。
寫意畫中的線條融合了中國書法的美學原則和用筆規律,能夠充分體現線條本身的美感和力度,墨線形成的黑和紙面留出的白形成陰陽互動的關系,形成獨特的美感體驗,如此可以降低造型難度,靠近寫意精神。創作者可以追求線的風格,通過不同風格的線條去體現筆墨的韻律、節奏、氣勢、動態、意趣、性格之美,通過寫意、寫神、寫心來表達創作主體的內心情感。
三、沒骨寫意:以沒骨水墨的技法創作
沒骨法是傳統寫意畫中最為常用,也最為率性寫意的方法,要求畫者具有較高的造型能力,往往要求是一筆一形或數筆一形,很難改動。但是學生的造型能力有限,往往在考慮構圖與造型多方面因素的情況下,難以控制畫面。因此我們選擇將鳳凰的局部造型放大的方法構成畫面,要求學生選擇鳳凰的一個具體部位以一筆或幾筆完成的方法,充分利用毛筆的筆尖、筆肚、筆根等所有部位,結合鳳畫造型中的局部特點形成畫面。例如,以鳳頭、鳳翅、鳳尾等局部形象為對象展開沒骨寫意創作,對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要求其嘗試完整的鳳凰形象創作。在用墨方面仍然以淡墨先行、濃墨破之的方法,濃淡枯濕相結合,啟發學生注意畫面節奏。反復地實踐與練習,配合老師的示范使學生逐漸掌握沒骨寫意的基本規律,逐漸達到應用自如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拋開樣本,依靠對鳳畫各特征的記憶自主展開創作,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作品。
水墨沒骨法用筆更靈活,表現力更強,畫面效果更豐富,且具有寫意表現更多元的趣味和直接的感受。教學中結合構圖、疏密節奏和虛實關系,主觀地表現鳳畫,逐漸靠近意象作品的心理真實,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四、彩墨表現:水墨和色彩的綜合應用
經過前兩階段的實踐與創作,學生對鳳畫的造型和水墨語言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鳳畫更全面的表現,即加入對色彩的應用。在傳統的寫意畫中,色彩應用不像工筆畫或年畫那樣濃艷而豐富,這里我們在水墨畫的基礎上引入現代水墨畫的一些特殊技法,重在關注鳳畫的民間美術色彩效果。如,我們采用皺紙法:將紙用手揉皺,畫紙全部或局部發生凹凸不平,然后用大筆或排筆在上面凸起的部分著墨或著色,使紙面呈現不規則不可預測的痕跡。這種痕跡自然而變化不定,輔以水墨對形的整理、歸納,可取其形,也可以渲染氣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多了,便可以活用,也可以與其他技法并用。再如,撒鹽法,這種方法產生的效果很具有裝飾性。具體做法是先將彩墨稿大致畫好,待到紙半干時,用干燥的鹽面按照設計的需要撒下去,然后等待它的變化。待到畫面達到預想的效果要求時,用干燥的紙壓上將圖形定住。撒鹽的手法可以提高作品的新穎性,但用量要適度,還要與畫家想要表達的意韻相吻合,有的作品滿篇通撒,就弄巧成拙了,此外還有對印法、肌理法等。
特殊技法處理過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趣味性,給創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而且色彩應用的飽和度和純度及色相可以自由掌握,基本接近鳳畫的色彩效果。
綜上所述,鳳畫的寫意教學,經過意象線描、沒骨水墨和彩墨表現三個階段的實踐,學生對鳳畫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創作,完成了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應用表現的審美體驗,深化了對民間美術的認識,建立了探究與創新應用的理念。
美術教學不應是脫離生活的“象牙塔”,不僅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還要吸收地方課程資源,形成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和教師個人特色的校本課程。美術課題的實施過程,更應立足本土文化,結合學生實際,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及想象力發展為目標,踏實地落實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得到發展,教師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8.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