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紅亮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在學困生相對較集中的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其教學條件與環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興趣、美術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主要探究在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課中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和探討了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城鄉結合;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從事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教學多年,我發現,城鄉結合部中學的生源大部分是本學區各方面相對層次較低的學生,他們大都來自農村、打工族、小商小販族家庭。這類學生知識底子參差不齊,存在差異現象比較嚴重。這就導致了美術教學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學生原有學習條件不同,形成基礎差異大。
(2)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美術能力參差不齊,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3)城鄉結合部學校所處環境缺乏文化氛圍,對美術作用認識不夠。
為了解決上述特殊教學環境帶來的問題,結合我校(四會市東城中學,也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初級中學)的實際情況,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級抽取了8個班做隨堂調查,然后對各數據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
通過問卷調查的匯總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別的生源對美術興趣、能力強弱所占比例也不一樣,同類別生源所占比率也不同。這樣就反映了一個現實:不同學生,老師給予相同的任務,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而且這種現象在城鄉結合部的初中較為突出。所以,分層教學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跳一跳就能抓到桃”,從而使學困生有成功的喜悅,優秀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二、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先后達到目標要求。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
1.建立學生動態的“美術學習情況檔案”,科學編排座位,形成團結互助的團隊。我所任教的班級,從他們升入中學開始,就建立了學生美術的詳細入學檔案,通過檢測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而且這層次是動態的,學習期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此外,美術課是在美術室中進行的,所以,合理地安排座位也是很重要的。我把一個班分成八至十組,每小組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形成一個合作、互助的團隊,這種排位方法有利于每組學習能力均衡,組與組之間充滿競爭力,由此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目標的分層。分層教學意在根據學生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保持快樂的學習狀態。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新伙伴》時,在練習環節中,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對書本人物范例進行臨摹;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看人物圖片或相片進行寫生;對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夠看著人物進行寫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挑戰任務,更好地激勵了學生的學習斗志。
3.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獲。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肌理與應用》這一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采用幾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教師示范作品和往屆優秀學生作品,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討論、研究、創新,必要時再作一些指導和點撥;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示范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作品制作的過程,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對低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做一些示范和講解,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后,再給出幾個任務,讓學生去嘗試練習,必要時還要再做一些示范。
4.課堂練習分層。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課堂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會得到迅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以往的美術練習布置方式不太感興趣,學生希望老師能夠給予自己更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在教學練習環節中,筆者做過這樣一個對照實驗,實驗班根據學生的美術能力,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堂練習進行分層,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對照班根據同一目標實施統一教學,對全班學生布置一樣難度的練習,一學期下來,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各方面能力、積極性、學習興趣等遠遠優于對照班。
5.教學評價分層。分層教學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予以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的目標是不相同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的評價標準也應有所區別。對后進生多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學生多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學習積極向上;對優等生多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謹慎,不斷超越自我。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證明,上述的分層教學對策有效地改善了我校這所城鄉結合部學校的美術課堂現象,這種教學方式在我們學校很受學生的歡迎。尤其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又使優等生課課都吃得飽。分層教學開展之后,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
參考文獻:
[1]趙學軍.走,老師帶大家到“超市”里選美術作業去[J].中國美術教育,2012(05):80-83.
[2]王慧興.日本是如何實施分層教學的[N].中國教育報,2003.
編輯 張珍珍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在學困生相對較集中的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其教學條件與環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興趣、美術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主要探究在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課中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和探討了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城鄉結合;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從事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教學多年,我發現,城鄉結合部中學的生源大部分是本學區各方面相對層次較低的學生,他們大都來自農村、打工族、小商小販族家庭。這類學生知識底子參差不齊,存在差異現象比較嚴重。這就導致了美術教學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學生原有學習條件不同,形成基礎差異大。
(2)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美術能力參差不齊,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3)城鄉結合部學校所處環境缺乏文化氛圍,對美術作用認識不夠。
為了解決上述特殊教學環境帶來的問題,結合我校(四會市東城中學,也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初級中學)的實際情況,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級抽取了8個班做隨堂調查,然后對各數據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
通過問卷調查的匯總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別的生源對美術興趣、能力強弱所占比例也不一樣,同類別生源所占比率也不同。這樣就反映了一個現實:不同學生,老師給予相同的任務,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而且這種現象在城鄉結合部的初中較為突出。所以,分層教學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跳一跳就能抓到桃”,從而使學困生有成功的喜悅,優秀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二、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先后達到目標要求。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
1.建立學生動態的“美術學習情況檔案”,科學編排座位,形成團結互助的團隊。我所任教的班級,從他們升入中學開始,就建立了學生美術的詳細入學檔案,通過檢測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而且這層次是動態的,學習期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此外,美術課是在美術室中進行的,所以,合理地安排座位也是很重要的。我把一個班分成八至十組,每小組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形成一個合作、互助的團隊,這種排位方法有利于每組學習能力均衡,組與組之間充滿競爭力,由此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目標的分層。分層教學意在根據學生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保持快樂的學習狀態。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新伙伴》時,在練習環節中,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對書本人物范例進行臨摹;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看人物圖片或相片進行寫生;對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夠看著人物進行寫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挑戰任務,更好地激勵了學生的學習斗志。
3.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獲。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肌理與應用》這一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采用幾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教師示范作品和往屆優秀學生作品,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討論、研究、創新,必要時再作一些指導和點撥;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示范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作品制作的過程,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對低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做一些示范和講解,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后,再給出幾個任務,讓學生去嘗試練習,必要時還要再做一些示范。
4.課堂練習分層。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課堂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會得到迅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以往的美術練習布置方式不太感興趣,學生希望老師能夠給予自己更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在教學練習環節中,筆者做過這樣一個對照實驗,實驗班根據學生的美術能力,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堂練習進行分層,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對照班根據同一目標實施統一教學,對全班學生布置一樣難度的練習,一學期下來,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各方面能力、積極性、學習興趣等遠遠優于對照班。
5.教學評價分層。分層教學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予以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的目標是不相同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的評價標準也應有所區別。對后進生多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學生多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學習積極向上;對優等生多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謹慎,不斷超越自我。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證明,上述的分層教學對策有效地改善了我校這所城鄉結合部學校的美術課堂現象,這種教學方式在我們學校很受學生的歡迎。尤其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又使優等生課課都吃得飽。分層教學開展之后,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
參考文獻:
[1]趙學軍.走,老師帶大家到“超市”里選美術作業去[J].中國美術教育,2012(05):80-83.
[2]王慧興.日本是如何實施分層教學的[N].中國教育報,2003.
編輯 張珍珍
摘 要:《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在學困生相對較集中的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其教學條件與環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生在學習興趣、美術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主要探究在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課中開展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和探討了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城鄉結合;學習興趣;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從事城鄉結合部初中美術教學多年,我發現,城鄉結合部中學的生源大部分是本學區各方面相對層次較低的學生,他們大都來自農村、打工族、小商小販族家庭。這類學生知識底子參差不齊,存在差異現象比較嚴重。這就導致了美術教學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學生原有學習條件不同,形成基礎差異大。
(2)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美術能力參差不齊,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
(3)城鄉結合部學校所處環境缺乏文化氛圍,對美術作用認識不夠。
為了解決上述特殊教學環境帶來的問題,結合我校(四會市東城中學,也是一所城鄉結合的初級中學)的實際情況,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級抽取了8個班做隨堂調查,然后對各數據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
通過問卷調查的匯總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類別的生源對美術興趣、能力強弱所占比例也不一樣,同類別生源所占比率也不同。這樣就反映了一個現實:不同學生,老師給予相同的任務,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而且這種現象在城鄉結合部的初中較為突出。所以,分層教學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讓所有學生“跳一跳就能抓到桃”,從而使學困生有成功的喜悅,優秀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二、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就是在教學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先后達到目標要求。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
1.建立學生動態的“美術學習情況檔案”,科學編排座位,形成團結互助的團隊。我所任教的班級,從他們升入中學開始,就建立了學生美術的詳細入學檔案,通過檢測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而且這層次是動態的,學習期間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層次調整,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此外,美術課是在美術室中進行的,所以,合理地安排座位也是很重要的。我把一個班分成八至十組,每小組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形成一個合作、互助的團隊,這種排位方法有利于每組學習能力均衡,組與組之間充滿競爭力,由此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教學目標的分層。分層教學意在根據學生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保持快樂的學習狀態。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新伙伴》時,在練習環節中,對于低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對書本人物范例進行臨摹;對于中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看人物圖片或相片進行寫生;對高層次的學生,要求學生能夠看著人物進行寫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挑戰任務,更好地激勵了學生的學習斗志。
3.課堂教學的分層。課堂教學的分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所收獲。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肌理與應用》這一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采用幾種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高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教師示范作品和往屆優秀學生作品,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討論、研究、創新,必要時再作一些指導和點撥;而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展示一些示范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作品制作的過程,然后讓他們自己動手;對低層次的學生,采用的方法則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先做一些示范和講解,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后,再給出幾個任務,讓學生去嘗試練習,必要時還要再做一些示范。
4.課堂練習分層。美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課堂練習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處理得好,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會得到迅速提高。因此,在分層教學中筆者很注重在這方面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以往的美術練習布置方式不太感興趣,學生希望老師能夠給予自己更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在教學練習環節中,筆者做過這樣一個對照實驗,實驗班根據學生的美術能力,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堂練習進行分層,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對照班根據同一目標實施統一教學,對全班學生布置一樣難度的練習,一學期下來,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各方面能力、積極性、學習興趣等遠遠優于對照班。
5.教學評價分層。分層教學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予以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的目標是不相同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的評價標準也應有所區別。對后進生多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學生多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學習積極向上;對優等生多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謹慎,不斷超越自我。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證明,上述的分層教學對策有效地改善了我校這所城鄉結合部學校的美術課堂現象,這種教學方式在我們學校很受學生的歡迎。尤其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又使優等生課課都吃得飽。分層教學開展之后,學生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不少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變得開朗活躍了許多。
參考文獻:
[1]趙學軍.走,老師帶大家到“超市”里選美術作業去[J].中國美術教育,2012(05):80-83.
[2]王慧興.日本是如何實施分層教學的[N].中國教育報,200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