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應旭
摘 要:新課程理念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如何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實施?是新時期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和努力探索,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學;趣味教學;啟發教學;探究教學;練習教學
新的初中生物義務教育教材試行一年多來,在教學中發現了新教材的一些變化:新教材結構科學,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具時代性,練習針對性強并有所增加;在學科知識邏輯上和學生心理接受上都進行了適當改進,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簡練的語言和精美的圖表更能吸引學生閱讀,通過調整知識板塊的編排,更加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
新課程理念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和合作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點,旨在調動、發揮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是新課改的核心任務。
那么,如何實現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呢?我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下。
一、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除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需具有幽默、風趣的素質。教學中的趣味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的前提條件,同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死板教條的教師講課和幽默風趣的教師講課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學生會感到學習枯燥無味,后者學生覺得學習趣味橫生。因此,教師的講課是藝術,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錘煉,講課時力求語言形象生動而又幽默準確,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情緒和求知欲。
同時,生物課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變化無窮的生命現象和千姿百態的生物形體,都是活生生的教學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引領學生去發現現實生活中與教材有關的事物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和發展的生物知識,用生活經驗促進生物知識的學習,再通過生物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事例,豐富和發展學生所學知識,感受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會用所學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二、啟發式教學“啟”思
啟發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活動。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應開動腦筋,根據教材內容、教學實際情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每堂課的教學。教學中可以將閱讀、討論、講解、練習、實驗五個方面有機結合,可以在上課伊始給學生設疑,也可以在課堂結束時留給學生一些懸念和問題。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其解決是啟發,學生們通過實踐或討論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啟發,也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來實現,還可以通過教師生動的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
啟發式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它充分體現出:在教學觀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而是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主要是依靠學習者自身的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上,強調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靠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來獲取知識;在教學手段上,通過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氛圍,不斷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增強學習效果;在教學目標上,重視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并重,重視學生學習與創新并重。
三、在探究中學會合作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性學習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
初中課程標準把探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理念,其目的就是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習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探究學習可以是自主探究學習,但更多時候是團隊合作的學習,或稱合作性學習,其實質也是自主學習。我們可以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充分發揮小集體作用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生物教學中的探究活動,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從自我探究轉向小組討論,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形式可分為同桌二人、分組討論、全班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實際,不斷組織全班交流研討,對結論不斷補充、完善并取得共識。通過這種合作性的研討、分析和廣泛交流,不僅使學生從集體中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而且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增強團隊合作精神。
四、練中再發展
教材每一節都安排了課后練習,練習題教學也是充滿技巧的。有的練習題針對性極強,教師可以用作教學資源使用,有的可以對重點內容進行課堂例題練習,有的用于課外作業鞏固,有的可以用于知識的拓展訓練。學生通過練習,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能力得以提高,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不僅是解決練習,而且要能解決一些生活、生產實際問題。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又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內化,使學生的知識、技能逐步轉化為能力。
我們都知道教學是一種老師“教”、學生“學”的活動過程,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要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目的,讓學生養成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學習方法與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社會價值觀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