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饒德平
摘 要: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有些教師在實驗課上不能正確地定位自己,還在充當著重述者、示范者的角色。教師講述多,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只是模仿,學生思考少,顯然這種教學方式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教師探索了物理實驗課上教師角色定位的一些方法,目的在于提高物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物理實驗;教師角色;轉變
一、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許多教師實驗教學方法過時,沒擺脫“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還在沿襲傳統的教學思路,課堂上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表現如下:
1.教師只充當施予者
在傳統實驗教學中,教師先演示,學生做實驗僅僅停留在模仿層面上。
2.教師只是實驗的重述者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自己定位成實驗原理的解說者,是實驗器材和步驟的介紹者,是實驗誤差的分析者,教師講述和分析得多,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少。
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能正確地定位自己充當的角色,導致學生的實驗設計、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物理實驗教學效率
低下。
二、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1.教師由實驗器材的介紹者轉變為多種器材的提供者
教育家皮亞杰說:“每次實驗只給學生一些固定的器材,讓學生只會按教師或課本提供的實驗方案去完成實驗,會使學生無所創造,最后學生也不能對這種實驗方案真正的理解。”目前,實驗教學教師按課本的實驗方案提供一些固定的器材,只提供一種探究方案,教師只充當這些器材如何使用的介紹者,這種做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成為多種實驗器材的提供者,引導學生去挑選儀器,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探究,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設計探究方案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實驗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碰撞中的動量守恒”實驗課中,學生利用課本提供的平拋實驗方案是可以得到實驗結論的,如果只滿足于這點,那將不利于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提高,此時教師可多提供一些實驗器材:氣墊導軌、兩滑塊、天平、光電門及傳感器、鐵架臺、幾副單擺等,鼓勵學生繼續思考這個實驗還可以如何設計,學生至少會想到還有兩種實驗方案:(1)利用氣墊導軌和傳感器來采集兩滑塊在導軌上碰撞前后的速度;(2)用兩副單擺采集兩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最后利用數據來探究碰撞前后物體的動量是否守恒。這樣學生不再受課本的實驗方案的束縛,參與物理實驗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成為多種實驗器材的提供者,課堂上要相信學生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探究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伴隨物理實驗的全過程。
2.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由“獨裁者”轉變為“協商者”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驗方案的設計是物理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在當前實驗教學中,不少教師對學生實驗方案設計的能力缺乏信心,把預先設計好的實驗方案直接給予學生。有的教師容不得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出錯,當學生出錯時又把自己的方案強行塞給學生,就像一個“獨裁者”要求學生按指令完成實驗一樣。物理實驗方案的設計要從“教師獨裁”走向“師生協商”。
如,在探究“導體電流與電阻的定量關系”時,一位學生設計了這樣的實驗方案:如圖1所示,將幾段阻值不同的電阻分別接入電路M、N之間,讀出電流,然后根據記錄的電流與電阻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電流與電阻的定量關系。顯然這種方案不合理,因為接入幾段阻值不同的電阻后,MN兩點間的電壓不同,沒能控制MN間的電壓不變,無法得出電流與電阻之間正確的定量關系。對此,如果教師利用自己的權威,簡單地否定學生的實驗方案,無疑會損傷學生的設計熱情。我是這么做的:先允許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操作,但提供一個電壓表測MN間的電壓,學生接入不同電阻后觀察電壓表示數,這樣學生就發現接入不同的電阻時,MN兩端的電壓發生了變化,學生自然會意識到這種設計方案不合理:沒有控制電壓不變時,討論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進而學生自我否定了這個實驗方案。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教學處理做到了“民主”與“明智”兼得。
探究實驗方案設計從“教師獨裁”走向“師生協商”,這是尊重、保護學生的表現,是鼓勵學生創新的做法,這既能培養和保持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彰顯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3.教師由實驗儀器的純粹“使用者”向“開發者”轉變
新課程強調物理規律的得出需經歷一定的探究過程,教師開發、自制的小實驗能給學生切身的體會和感受,在體會和感受中學生自己能悟出和發現一些規律。
高一物理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力,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教師在力的分解實驗教學中不能單刀直入直接給出結論,應該循循善誘,利用開發的自制小實驗實施探究體驗。如,教師可帶領學生組成如圖2所示的三角形支架(無論哪種形狀的支架,都是橡皮筋在上、鉛筆在下。橡皮筋一端打結,套在左手中指,另一端系住鉛筆右端),由鉛筆右端所掛鉤碼個數的不同,橡皮筋伸長長度不同,可清晰反映橡皮筋內部拉力的大小。手掌所受的壓力,隨著所掛鉤碼個數的增加而明顯增大,表明都是由于所掛鉤碼重力增大產生的效果。由此可見,鉤碼對O點的作用力,可沿橡皮筋伸長方向和沿著鉛筆向左的方向進行分解。這樣在實驗中進行體驗,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鉛筆對手掌的壓力、橡皮筋對中指的拉力都激發了學生對O點作用力如何按效果來分解的思考,在思考中學生有了感悟和發現,難點就不攻自破了。
■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實驗是學生體驗和感悟知識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師應積極開發、自制小實驗,努力讓學生在實驗中主動感悟和獲取知識。
4.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由“總結者”變為“評價者”
許多教師在實驗課后總喜歡總結本次實驗的結論與得失,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避免以后犯錯。在整堂實驗課中教師很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評價,這樣就剝奪了學生對實驗進行反思、對實驗中的得失進行交流的機會。因此,在實驗中既要重視教師的評價,也要重視學生評價。
如,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課上,教師可采用多樣化評價方式:首先,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利用觀察、提問等方法了解學生對利用紙帶求加速度的原理、打點計時器的認識和使用、直尺的使用以及實驗器材的安裝和調試等的掌握情況。其次,學生要在實驗過程中填寫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實驗評價表,從設計實驗方案、安裝調試實驗器材、觀察與評估、呈現實驗報告、實驗方案的修正等方面評價自己的實驗探究過程。最后,教師還要在作業中設計實驗題來考查學生的實驗知識掌握情況。教師由純粹的“總結者”變為具有多種評價方式的“評價者”,這一轉變能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
5.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由“授魚者”轉變為“授漁者”
教師由“授魚者”變為“授漁者”是指教師要由變“傳授知識者”為“傳授方法者”。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與接收,而是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課堂上讓學生回顧物理實驗中采取的一些方法,引導學生討論與總結。如,測電阻時用電阻箱代替被測電阻,使電流表電流相同——等效替代法;測石頭密度時,石頭的體積用有放石頭的水的體積減去沒放石頭時水的體積——差值法;探究牛頓第二定律時,控制小車質量相同,研究a與F的關系——控制變量法等。充分利用物理學史挖掘科學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物理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如,伽俐略的理想實驗斜面實驗。學生掌握各種實驗的探究方法,就像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將終生受益。
總之,教師在實驗課上不管自己的角色如何定位,其目的只有一個: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想做實驗,讓學生想思考,讓學生想去總結、評價、交流,在實驗課上教師只做引路人、組織者,及時地點評就行了。這樣的物理實驗課才真正有效率,才能真正培養出有自己思維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黃國龍.強化學生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驗研究能力[J]. 物理教學探討,2011(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