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娟娟
摘 要:健康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統一,使人的修養朝著健康方向充分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人格塑造在各學科都有體現,而語文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分析語文教學在人格培養中的優勢,提出利用課文載體,提高教師素養,利用綜合性學習等途徑來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健康人格;培養方法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健康的人格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一個人能否成才,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因素,更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其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為首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應該是當代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一、發揮思想教育功能,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代圣賢、英雄、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教材通過故事、詩詞歌賦、人物傳記等載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英雄主義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這些折射著人文精神的材料、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教師應按作品的內容,因勢利導,將其中的人文因素發掘出來,深入闡述,使學生受到陶冶,銘記在心,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以文品人,使學生從作品中品出人物的人格魅力,成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二、發揮審美教育功能,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美”的熏陶是創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礎,美是道德的基礎,美是創造的動力,語文教學就應營造美的情境,教師宜通過多種方式,以富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開啟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情感,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體會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樂等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展現美的世界。在“美”的情感熏陶下,學生對“美”的追求未免稚嫩粗拙,但在其創造人格的雕塑上卻是極其有力的一筆。
三、投入生活實踐,塑造健康人格
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教師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從語文的書本世界、科學世界,進入生活世界,進入社會、自然這些大世界,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鍛煉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四、利用綜合性學習,塑造健康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文學,根本不是為了幾年后從學校畢業時復述他背熟的東西。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因此,語文教師在為學生打開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各種優勢,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學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使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這是語文教學的特殊使命,也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晨.論人格教育目標[J].銀川師專學報:社科版,1993(02).
[2]魏國良.簡論人格教育[J].中學教育,1994(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