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旺旺
〔關鍵詞〕 數學教學;活動;動手操
作;探索;情境;表演;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1—0080—01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各種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和能力。
一、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總結
小學生一般通過“感知——表現——抽象——概括”這一過程來理解和掌握概念,為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先要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進而把這些本質屬性連接起來,進而形成概念。
例如,教學“圓周率”的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自己畫出不同直徑的圓,然后讓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學生各盡其能,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測量出了圓的周長。然后,我將學生測量的結果板書出來,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你們能發現什么呢?”學生們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觀察,并認真思考,最后他們終于總結出了“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一規律,此時,我抓住契機,及時發問:“你們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通過實踐、觀察、操作、思考總結出了圓周率的概念,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叫作圓周率。
二、 在大膽探索中不斷創新
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讓他們經歷探索新知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啟發學生參考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自己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親身實踐,通過剪、移、拼自己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根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有的學生發現,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根據兩者的關系,可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有的學生發現當兩個三角形是完全一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時,拼接成的是一個正方形。由此,可以根據兩者之間的關系,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 在情境表演中不斷理解
把講臺變成舞臺,讓學生當演員,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知識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枯燥為生動。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表演,進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例如,在“相遇問題”中,對于相遇問題的關鍵因素:相對(相向)、相背、同向、同時、不同時、相遇、相距等,學生第一次接觸時,肯定會理解不透,容易混淆。這時,我采用情境教學模式,讓學生上臺表演:1.相對、相背而行;2.同時、不同時出發;3.同時出發(不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直到相遇;4.同時出發(不同時出發)相背而行。這些表演生動真實,費時不多,使學生輕松學會了知識,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在現實的活動中不斷的應用
數學源于生活,同時應用于生活實踐,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又是學習數學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教學“元、角、分”時,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讓師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先讓每位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5元等面值的人民幣共10元,讓學生自己先認識這些人民幣,然后進行購物。在活動中要求:1.每個人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不多的錢盡量買更多的商品。活動后,讓每位學生都說一說自己買了哪些商品,每樣商品是多少錢,分別用分、角、元來表示,最后余、缺多少錢。通過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并且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了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編輯:謝穎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