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宏
〔關鍵詞〕 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教學手段;教
學內容;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1—0086—01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是我院計算機類、電氣工程類、電子通信類、氣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核心課程之一。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越顯突出,必然對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改革要求。本文針對《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過程,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一、改革教學手段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不僅理論性強,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各專業之間相互聯系、界線逐漸模糊的特點,我認為應當把課程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首先對課程的知識點和需要培養的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整合。在教學中,要以行為導向理論為指導,重新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 強調教學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可采用的具體做法有:
1.以實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原則。克服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偏深、偏難的理論過多的現象,而對于所需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及新器件則應不斷進行補充。
2.克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削弱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的現象。充分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的理論水平不及本科生而實際操作能力優于本科生,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大課堂信息交流量。通過多媒體技術,主要是面向課堂教學而設計,在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上,增加一些知識點的視頻、音頻、動畫、圖形、文本等多媒體元素的表現,把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規范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課程的重點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4.加強實踐教學,合理安排實驗。開設教學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課堂上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因此在實驗時間上可以結合教學進度安排增加綜合性實驗,在典型章節講授之后,開展對應的基礎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教學中各個知識點的理解。
5.創新考核方式。把以理論為主的筆試考試改革為操作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實踐環節的考核力度,重視學生基本專業素質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就業適應能力。同時,還應在教學計劃中專門設置技能訓練環節,通過實際訓練使學生拿到相應的等級工證書。
二、優化教學內容
1.授課內容結合實際。《電路分析基礎》既是專業基礎課,又能夠與實際緊密聯系。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帶實物在課堂上進行演示,通過實物演示大大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的求知欲望。如,在講授反饋電路或功率放大器時,學生很難理解教材中的定律和電路。因此在講課時,教師可將教具或相應的單元電路帶到教室演示,這樣學生馬上就有了很直接的感性認識。
2.及時更新教材。教材內容的選擇要真正體現實用性,要摒棄偏難、偏深及實用價值不高的內容,要增加與各知識點相對應的實用知識,并使之與實際緊密結合。教材要力求做到圖文并茂、深入淺出,要符合學生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盡量淡化純理論性的知識,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影響教學效果。如,我院以前使用的《電路分析基礎》教材中理論推導多,課程較難,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現選用了由付玉明主編的《電路分析基礎》。
三、創新教學模式
1.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減少驗證型實驗,增加設計型實驗,由學生自己選題、設計和制作,從而提高學生的硬件應用能力,增強團結協作精神。在授課中,對一些與競賽相關的設計題目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競賽有所了解;在實驗實訓和課程設計等過程中引入競賽模式,要求學生自己設計、選件和制作,最終做出實物,寫出總結報告。
2.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學校必須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促使《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的設置符合企業的需求、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努力使大多數學生具有初步的設計、制作、調試、分析的能力。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全面考慮各個教學環節的作用,逐步建立綜合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的新型教學模式和體系,為社會培養出適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編輯:王金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