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韻
摘 要: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作文教學一直走在經驗主義的暗胡同里無法找到突破口。每個老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導學生,進入了純技術指導的誤區,并沒有走上科學化的教學道路。而有關是要遵循“先放后收”還是“先收后放”的原則進行寫作教學一直在語文教育界爭論不休。實際上,在當代,先放后收更恰當的應該表述為“以放為主,放中漸收”。
關鍵詞:寫作;先放后收;教學
最早流露出對初學者進行寫作訓練應“先放后收”這個意思的,據說是南朝梁代的蕭綱。他說:“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這里的“放蕩”的意思是不受約束。直接把這一原則概括為“先放后收”的,當推張志公先生。
傳統的作文教學有“放膽文”和“小心文”的說法,放膽文就是我們說的先放后收。“先放”就是說鼓勵學生自由地吐露心聲,所謂我手寫我心,無所顧忌地表達一切心中所想。教師不加以干涉,不用寫作的條條框框去約束學生。“后收”就是指的“小心文”,等學生對寫作有了一定的自我領悟之后,教師再告訴其寫作方法,指導學生按法度寫作。這個原則我認為是很符合學生的實際心理過程的。青少年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想象力豐富,不愿意受拘束,他們敢想敢說,有著大量的靈感,倘若此時老師硬要讓他們中規中矩,一開始就提出過高的要求,勢必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束縛其思想,影響其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許就這樣扼殺了一個未來的文學家,也可能讓學生就此對寫作失去了興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果預先規定一種格式或字體來寫,恐怕許多好文章都消失到格式和字體中去了。”其次,任何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應用于生活的。那么,學生最初的創作就是感性的積累,硬要跳過這一環節直接從理論入手,不免有拔苗助長的意味,效果也不一定好,最多也只能培養了一個寫規范文的人,而卻有悖創作的宗旨。何況寫作本身的特點也要求我們“先放后收”。我們一直鼓勵作文要創新,而不能墨守成規,所以生搬硬套在寫作教學上是萬萬行不通的,它需要老師的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實踐,大膽的發揮,老師及時點化,起畫龍點睛之效。另外,考查當前中學生寫作現狀,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寫作困難,覺得無話可說,即使有話說也是幾句話,拘束感強,寫作素材很貧乏。鑒于這樣的情況,如果老師還一味地強調“收”,結果只能讓學生愈加害怕作文,思維愈加枯竭,又怎么可能有好作文的出現呢!因此我認為,在當今的現狀下,寫作教學應該傾向于“放”,鼓勵學生去寫,能多寫總是好的。
當然,我們在基本遵循“先放后收”的寫作教學原則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清楚地認識到“放”與“收”是一對辯證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兼顧兩者,才能高效地進行寫作教學,在新時期語文教學中更是如此。要明白,“放”并不代表著撒手不管,而是讓學生放開思維,多積累經驗,完成量變的積累過程。“收”也不是要束縛學生的思維,相反是要用規矩法則打開學生“放”的另一個更高的境界,即完成質變。
正是由于這樣一個必經的過程,教師就需要不斷調整策略,不斷創新,因材施教,做到“以放為主,放中漸收”。先以“放”為基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己改掉文中的錯誤地方,學會潤色修改。當然,這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及時地調整創新,對哪里該收哪里該放有一個合理的把握,否則就會出現火候不到或欲速不達的結果。比如,在學生還沒有很好地掌握文體知識時就提出要辭藻華麗的要求,不免強人所難,更沒有遵循順序,自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事與愿違。此外,在“放”的同時,要注意結合范文例子進行指導。培養學生的頓悟思維,這里的范文不僅是指書本的美文,還可以是學生的文章,用互批的方式,讓學生多看別人的長處,通過比較提高自己的寫作覺悟,使“放”呈螺旋式上升,不能始終平面化。作為老師,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對待學生的文章,批改亦要講究方法,不能從頭改到尾,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學會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精批細評,讓學生自己頓悟。
其次,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走出一個誤區,就是考試考什么就練什么以及“重文體輕能力”。要結合新時代標準,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生活為素材,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從作文中反映生活,保護孩子的每一個創作靈感,在實踐中發展能力。
如此看來,傳統的教學原則拿到當今依然適用,只有我們不斷發展創新,堅持“先放后收,以放為主,放中漸收”的原則,當前的作文教學前景定會在不斷摸索實踐中越來越光明。
參考文獻:
[1]傅晨琛.“放”:作文教學的一字之師[J].現代語文,2005(09).
[2]朱小錦.寫作教學中繼承與創新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05).
[3]岳建,徐祥軍.讓作文教學給學生自由嘗試的發展空間[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03).
編輯 薄躍華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