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鋒
摘 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代農業發展問題。日、臺作為亞洲現代農業的典型代表,其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注重耕地保護、農業科技運用、農民組織構建和農業立法等,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日、臺農業產業結構成功轉型升級實踐分析,從中我們認為要提高中國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資源的轉換效率,加速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務必抓住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發展關注點,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的力量,明確市場需求,加強宏觀管理,準確把握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
關鍵詞:日臺;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踐;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4)04-0037-04
日本、臺灣作為亞洲現代農業的典型代表,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產業結構從以農業占統治地位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轉變,但由于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日、臺依托發達的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推動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分工日趨細化,并與其他產業融合互動,逐漸形成前后向一體化產業體系,構成了更廣泛的大農業概念,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獲得很大程度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構建了現代農業產業結構,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日本模式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日本資源比較貧乏,適于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很少,農地的40%在山區。由于經濟社會高度發達,日本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并逐步緩解了工農業發展不協調的矛盾。而人多地少的客觀條件決定了日本農業的典型特點: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業經營規模較小,農戶的高齡化。日本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樣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治維新后至二戰前。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但為了維護地主利益,沒有徹底廢除封建社會的農村土地制度,許多農民仍需要租佃地主土地方可維持最低生活需要,同時,以農業為基礎支持工業發展。通過征收高額農業稅,提取農業剩余扶持工業發展,工業產出首次超過農業,并建立起紡織、軍工、造船等工業,同時工業化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達到37.7%。
第二階段,二戰后至今。二戰后,隨著工業化基本完成,城市化率增長,農業人口不斷減少,日本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農村中的封建土地關系,把農地改革的重點由所有制轉向使用制度,鼓勵農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兩權分離”,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推動農地集中連片經營和共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農協為主,鼓勵并幫助在農地小規模家庭占有的基礎上開展農田租賃和作業委托等協作生產形式的核心農戶和生產合作組織,形成規模經營。這個階段日本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特點明確。
(一)廢止封建農地制度,保護耕地面積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封建的農村土地制度阻礙了農業和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日本著手對農地制度進行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地制度,嚴格限制土地流動,由政府贖買地主和自耕農多余的土地,建立自耕農制度,基本實現了“耕者有其地”。在城市化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基本完成時期,城市住宅地供不應求,耕地面積無法滿足城鄉協調發展。政府制定了《國土利用計劃法》、《農地法》、《農業振興地域整備法》、《農地轉用許可標準制定辦法》等土地利用規劃法律,明確劃定保護的農業地域,明確農地轉用許可條件,嚴格農地利用審批,禁止農地移作它用。
(二)推動農業現代化,兼業農戶數量增加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生產方式不能保證穩定和較高的收益,日本農業人口逐步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出現了普遍的兼業現象。第一種是農民收入以依靠農業收入為主、非農收入為輔;第二種是農民收入以依靠非農為主、農業收入為輔。純農戶數量驟降,其中第一種兼業農戶在逐漸下降,而第二種兼業農戶增加很快。兼業農戶現象的產生是日本政府對農業實施過度保護的結果。而日本政府為了從根本上保護農業,實行先水利化,繼而良種化、化學化,后機械化的獨特現代化道路,到目前已成為世界上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三)成立“農協”,實行農民“聯保”
在日本政府鼓勵下,全國各地構建了眾多農民自愿建立的、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性的非官方組織——“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全國99%以上農戶成為其會員。發展至今,農協已成為一個大規模的、資金充足的、服務齊全、覆蓋全國的唯一合作組織,在農業生產、組織流通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是日本農業發展和農戶賴以依存的一個重要的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生產的局限,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需求。農協不僅維護農民利益,還參與農業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工作,在解決政府和農民利益沖突時發揮中介作用。
(四)農業產業結構向農工商綜合發展
隨著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方式和食物消費水平日益變化,現代生活不斷轉型,進入了追求優質美味、營養、安全的時代。而為了跟上時代變化步伐,日本農業生產和經營也逐步由以糧為綱向農工商綜合發展;構成農、林、牧、漁綜合發展多種經營的良性循環系統,蔬菜、水果和畜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比重迅速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
(五)加強農業立法,實行農業保護政策
日本對農業實施保護政策。從生產、加工、銷售每個環節都有一些優惠的扶持政策。第一,建立和實行穩定的農產品價格保護體系,由政府直接控制價格,直接管理農產品購銷和進口的管理價格制度或者以自由市場為前提,由政府間接干預。第二,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補貼,增加國家對農業的投入。第三,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由“以農養工”轉變為“以工養農”。第四,限制農產品進口,對進口農產品實行各種關稅政策和非關稅壁壘。第五,加強農業立法,實行“以法保農”。除《農業基本法》外,還制定和公布了《農產品價格穩定法》、《飼料供應穩定法》、《農地法》、《水利資源開發促進法》等。
二、臺灣模式
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面積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186萬多人,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擁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臺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從過去注重農業產量的增加而轉向注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其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注重農業增效階段(1945-1968年)[1]。臺灣采取“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連續多年實施“經濟建設計劃”,加大對農業的扶植與投入;推行 “耕者有其田”[2]的土地制度改革;推動農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推動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外銷,實現創匯。
第二階段,注重農民增收階段(1969-1990年)。臺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調整,強化“工業反哺農業”措施,大幅增加政府支農資金;提出“農業、農民、農村”三位一體的概念,農業發展方針轉變為“發展精致農業,增進農民福利”;實行農產品價格保護,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規模,提升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開發推廣速度;注重全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減輕農民負擔。
第三階段,注重農村建設階段(1991年至今)。臺灣當局加快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步伐,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發展新的優良農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海洋游樂與休閑農業;推進“三農”均衡發展,提出“富麗農村”建設。農村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鄉村面貌與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這個階段的特點:
(一)推進農地市場化,保護農地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步入以服務業為主的后工業社會,為適應時代要求,臺灣政府修訂《土地法》條款,使得土地流轉制度在法律上得到暢通解決;實施《臺灣農地釋出方案》,放寬農地變更限制,從總量上控制釋出農地;重修農業發展計劃,強調以市場經濟機制來經營農地,進而保護農地的理念。通過這次改革,實現了農地流轉的市場化、規范化和法律化。
(二)重視農業科技的導向作用,引領未來農業發展
臺灣通過制定并實施“農業升級”計劃,重點發展精致農業,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在臺灣公布的《農業政策白皮書》中,提出了未來臺灣農業長期發展的首要方向就是“發展科技導向的農業”。經過多年持續努力,臺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取得顯著進展并廣泛應用于生產,高新技術的進步已經并將繼續引領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農業生產結構注重生產與生態,都市休閑農業獲得快速發展
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轉變,臺灣大農業中的農、林、牧、漁各部門和各部門內部的比例關系不斷調整,逐步趨向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并重。其中種植業比重逐步下調,園藝等高價值產品得到發展;林業的生產性功能有所下降,更多地體現在生態防護功能上;畜牧業所占比重先升后降;漁業尤其是遠洋漁業發展較快。在城鎮化、工業化過度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臺灣農業除了保留自身的生產性功能外,還拓展出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其他功能,將都市農業與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業結合起來,不僅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也使得臺灣農民收入更多地來自非農產業。
(四)農業的經濟地位快速下降,農村人口與農業從業人員持續減少
盡管臺灣農業總產值增長較快,但同期農業產值占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在下降,到2012年約占3.3%。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以及長期存在的工農業收入差距,臺灣農村人口和農業就業人數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到2005年,農業就業人數僅占就業總人數的5.74%。據統計,臺灣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每下降1個百分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相應減少1.26個百分點。
三、啟示
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表現為產業向附加值高和技術含量高的部門發展轉化趨勢。日本、臺灣作為后起之秀,其經濟發展過程表現為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過程。
(一)發展關注點
從日、臺發展經驗來看,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農業發展正處于日本農業建設的第二階段(二戰后至今)以及臺灣建設的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中國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關注兩點:一是從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相似產業發展路徑中尋找中國未來高成長的產業;二是關注中國獨特性與差異性決定的產業生命周期與日、臺的差異。
(二)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日、臺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得到證實。日、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機械在農業中應用的過程[3]。總的來看,日、臺農業大多實現了機械化、化學化、信息化、電氣化。日、臺農業科技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適應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新形勢、新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上的。這一體系通常是由政府主導,非政府機構(農業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創新模式。
(三)市場需求
日、臺農業已經實現了完全商品化和市場化,形成了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制度,成為推動農村生產力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日、臺立足本國(地區)比較優勢,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日、臺的種植業比重下降,外向型農業最大限度地向國際市場擴張,農產品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多樣化、優質化、高價值化農產品的貿易比重不斷上升,農業產生的經濟效益增多,市場競爭能力增強,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宏觀管理
盡管市場對國民經濟運行起著基礎調節作用,但由于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性產業,以及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脆弱性和農業市場的“缺陷”所具有的產業特殊性,以及為了能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的需要,日、臺政府仍注重加強對農業的宏觀調控,相比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管理范圍更廣、力度更大,不斷調整和完善其宏觀調控,促使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形成。
(五)導向
日、臺農業發展的歷程實質上就是其農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是一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結合一個國家(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消費需求等條件來考慮,今后江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趨勢和方向為:①農業生產以提高農業生產率為出發點,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農業各產業之間的比例會更加協調。種植業比重將會有所下降,畜牧業比重會穩步提高,一般約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漁業將有較大發展,林業日益成為農業的重要部門;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日漸提高。②農業生產會更加專業化、產業化、高級化,精品農業、創匯農業比重將會加大。③農業科技化和農業信息化趨勢越來越明顯。④農業生產逐漸向生態有機化方向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將會有很大發展。⑤休閑農業獲得大力發展。⑥農業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產值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不斷增加。
參考文獻:
[1]丁中文.臺灣農業轉型的主要歷程、趨勢與啟示[J].發展
研究,2008(08):79-81.
[2]楊志強,江洪.臺灣土地改革政策對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作
用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3(02):17-18.
[3]李軼冰.國內外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比較及啟示研究[D].西
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
(責任編輯:郁 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