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孫慶榮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學校和企業的教育環境和資源的高效整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和職業能力,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筆者通過調查目前中等職業校企合作現狀,以汽車專業為例,分析了校企合作方法措施和發展趨勢,指出以就業為主,加強校企合作將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新難點。
關鍵詞: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雙師型?就業
課?題:馬鞍山市教育科學規劃2012年度立項課題《中職工學交替模式下的車身涂裝崗位技能試點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MJG12006。
安徽省持續推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加速職業教育崛起。隨著馬鞍山中等職業教育集團的成立,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產教結合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將成為中等職業教育探索的重點。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張小建提到:“哪個學校校企合作搞得好,服務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效果就越明顯,學校適應市場的能力和發展后勁就越足?!苯陙?, 招生難、就業難限制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如何增加職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滿足現代企業的人才要求?帶著這些困惑,筆者對職業學校進行了調研,并結合工作實際,對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中職學校校企結合模式的現狀調查
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實質是目標導向型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它是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合作的標準模式。
1.職校積極構建校企合作,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定向教育,學校對于合作辦學有迫切需求。將企業定點為學校的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在企業進行現場操作,能夠使學生得到高水平的實訓,切實體現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功能。通過校企合作,職業學校教師能夠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及時了解行業崗位設置,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掌握企業對人才培養和專業變化的要求。
企業追求的是利潤。職校在技術領域和課程設置上相對滯后,資金、資源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合作的過程中企業熱情不高,造成“一熱一冷”的尷尬場面。據調查,67%的職校生在實習過程中對學校和企業的安排表示不滿意,導致學生流失嚴重。
這就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加強引導,加強企業責任宣導,如可以返還一定的教育附加費給企業用于新員工的培訓,適當減少稅收和財政補貼等,以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建立職校和企業的合作橋梁。
2.學校對于校企合作層次較淺
中等職業教育以職業基本技能為主,但是校企合作內涵建設卻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部分職業學校將校企合作設置為“2+1”模式,前兩年在校,第三年分派學生聯系企業實習,限于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訓,參觀走訪。工學結合也只是把學生作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學習內容、實習崗位、時間安排完全由企業生產實際進度決定,學校依賴性過強。校企雙方難以達成深度合作,忽視學生在企業的崗位技能、職業規劃和心理情緒成長等方面的關注。企業無法在實習過程中選擇優秀學生,學生出現職業心理困擾。
3.學校和企業缺乏溝通,“校企合作”流于口號
英國著名工程教育專家齊斯霍姆教授說過:“只有由具有外科醫生資格的教師,在外科手術室里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外科醫生。”中職學校對市場和企業缺少了解,只是單方面培養人才,同時教師去企業實踐制度不完善,兼職教師、企業高技能人才到學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導致職業學校的課程安排、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與企業嚴重脫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要求相差甚遠。以汽修維修專業為例,據調查,目前機電維修崗位已經飽和,企業對于汽車鈑金工、噴漆工、高素質汽車營銷服務人員需求迫切,而目前學校的維修課程還只停留在簡單機電拆裝內容,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
二、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發展趨勢
1.多校區發展,開拓學校教育發展新空間
多校區辦學拓展了辦學空間,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足,增加了職校的競爭優勢。分校創建將更好地為企業生產服務,為實施校企合作提供有利的條件,為學校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
2.筑巢引鳳,校企共建“校中場”,增強職教“造血”功能
依托學校的實訓場地設備和師資力量,可以吸引企業技術支持和幫扶,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對外承接社會生產,這樣職業教育的成果直接轉化成經濟效益。同時學校將企業崗位與學生職業無縫對接,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起到主動積極作用。
皖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汽車維修專業依托中職園的發展契機,與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共建4S店實訓基地,除了對外承接品牌車輛的銷售維修服務外,同時能夠容納汽車專業學生和企業員工的實習實訓培訓內容,達到一箭雙雕、互惠共贏的效果。
3.訂單培養和模塊化教學,學生畢業與上崗“零距離”
逐步建立一批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訂單教育,與企業通力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新路。汽車技術應用專業包括了汽車維修與駕駛、汽車鈑金與油漆、汽車美容與裝飾等專業方向。學校根據企業的需要開發和建設汽車維修 、汽車營銷、汽車保險服務等教學模塊,做到每一個培訓模塊有配套的設備、教材和對應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訓的有效時間,可以滿足時間長短不一、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培訓的上崗需要。
4.校企共同參與教學,共建校企聯合體,資源共享
根據汽車專業特點及企業情況,以培養基本技能為主線,組建專業校企部,文化課教師和專業教師合體共同承擔校企結合教學,作為學生“理論硬,技能強”的支持。選擇生產規模較大、生產設備先進、技術完善的企業作為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培訓方式。例如,汽車專業教學以“豐田杯”全國技能大賽為起點,教學內容引進豐田汽車專業的技術課程和汽車維修保養的9個位置、300多個項目,充分利用了校內外實習設備和資源。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生產過程,熟練技能知識,感受企業職場氛圍,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縮短了畢業生和企業的磨合期。
5.校企合作,師資對接,“雙師型”教師雙向培養
為提高學校專業課教師技能實踐的水平,學校派教師到相關企業長期或短期鍛煉。企業不需要成本的付出,專業課教師可以為企業提供專業理論方面的支持。教師定期到企業參加培訓和學習管理,吸收企業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講學,拉近校企師資對接溝通,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為校企合作建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小結
校企合作是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使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與企業保持一致,實現了校企的雙贏、教師和學生的雙贏。安徽省作為皖江承接長三角區域產業轉移示范區,成功實施產學與職業教育的無縫結合,任重而道遠。相信隨著中等職業職教集團的相繼建設成立,馬鞍山中等職業職教事業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張健.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辦學的途徑和對策[C].職教論壇,2008(2).
[2]喬業偉.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
[3]王周秦.中職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2).
[4]向文祥,張文軍.中職學校如何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中職課程教學,2008(12).
(作者單位:皖江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