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惠
摘要: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包括實驗操作能力、演示能力、改進能力、解釋能力等方面,教師可通過文獻對比研究快速獲取實驗經驗,在課前通過實驗驗證、精心準備提高實驗成功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演示效果,通過理論計算正確解釋發生的各種現象,在實驗結束后進行及時的反思整理來全面提升實驗教學水平。
關鍵詞:文獻研究;課前準備;理論計算;現代教育技術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7-0073-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7
實驗是化學研究的基礎,脫離了實驗,化學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演示實驗,不僅能調動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化學知識、原理的理解。但是,如果課堂總是呈現失敗的實驗、有漏洞的解釋,學生不僅會失去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更會對教師的能力表示懷疑,從而降低課堂效率、減弱教學效果。因此,提升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對于教學的有效性來說至關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實驗教學水平,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 文獻研究是快速提升教師實驗經驗的有效手段
文獻研究是基于前人的研究經驗之上,包括了實驗失敗的原因、實驗異常現象的解釋、實驗的改進等,可以讓教師少走不少彎路。
文獻研究時要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不能只看幾篇文獻就相信文獻上的描述或結論。有些作者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只是從理論上分析實驗的可行性,然后靠想象就做出了“成功”的實驗,尤其是在一些所謂的教學設計中。比如,有人設計了在課堂上演示飽和碳酸鈉與水的反應,學生“看到”沉淀析出。從原理上看,反應是可以發生的,溶劑減少、溶質增加、溶質溶解度減小都會促使碳酸氫鈉的生成。但是,這個反應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太小,反應太慢。有些作者引用他人文獻時或沒有考證,或不注明出處,人云亦云,因此,對比研究時不能看人多的就認為是正確的。有些作者雖然是自己做了實驗,但由于沒有注意實驗方法的科學性,造成結論不可靠;有的是結果是正確的,但解釋原因時結論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因此,在采用對比研究后,還要進行實驗驗證等,看反應能否進行,改進是否可行,解釋是否科學。
二、 親自實驗是提高教師實戰經驗的有力保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來自文獻、教材等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感受總不是很深刻,要想真正掌握實驗成功的要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必須要自己親身實踐。只有自己碰過壁、吃過苦頭、失敗過的實驗,你才會真正掌握實驗成功的秘訣。比如,濃硫酸與蔗糖、銅反應的兩個實驗,為了得到最好的演示效果,同樣是濃硫酸,對濃度的要求是不相同的。與蔗糖作用的濃硫酸,最好是剛啟封的,濃度越大越好,加入蔗糖后要滴加3滴水,再加濃硫酸,利用濃硫酸吸水放熱來加快濃硫酸的脫水作用和強化它的氧化能力;而與銅反應的濃硫酸,可以是放置較長時間的硫酸,與銅反應后就能很明顯地看到藍色溶液,否則只有灰白的沉淀生成。又如,苯酚與溴、三氯化鐵的兩個實驗,絕對不可以用相同濃度的苯酚來做,否則只會有一個實驗現象明顯,與溴反應的苯酚濃度要適當小些,而與三氯化鐵反應的苯酚濃度要適當大些。諸如濃度的大小、量的多少、溫度的高低等反應條件,必須要經過自己的實踐后才會有一個感性認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任何理論都要接受實踐的考驗。比如,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都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從理論上都可以先生成正鹽沉淀,當氣體過量后都能生成酸式鹽溶于水,現象為“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因此許多題目都認為不能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真正做過實驗的教師會發現,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很難觀察到上述現象。這是因為二氧化硫的溶解性遠大于二氧化碳,亞硫酸的酸性遠強于碳酸,澄清石灰水中真正含有的Ca(OH)2的量是很少的,因此很難觀察到與二氧化碳相同的現象。如果想要觀察到這一過程,必須很小心地讓二氧化硫氣體緩慢通入澄清石灰水,只能是一個氣泡接著一個氣泡,而且氣泡的數量很少。又如,在《濃硫酸不能干燥NO2氣體的實驗探究》指出NO2是可以溶解在濃硫酸中的,事實上溶解現象十分明顯,只要通入少量NO2,濃硫酸就顯黃色,但是許多教輔用書都說濃硫酸可以干燥NO2。
因此,我們絕對不可以在紙上“做”實驗,不迷信權威,憑空臆斷絕不是科學精神。
三、 課前準備是提高實驗成功率的唯一途徑
積極有效的課前裝備,對于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實驗準備必須親力親為,不可以由他人代替。許多時候,溶液濃度的大小、溶液是否變質、橡膠制品的老化等等,都會影響實驗的成功。
最典型的是氨氣的噴泉實驗,氣密性如果不能保證,實驗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氣密性檢查必須在課前做好。又比如,二氧化硫水溶液與氯化鋇溶液反應,許多教師做出來的結果不滿意,滴加氯化鋇后就產生了大量沉淀,再加雙氧水后現象對比不明顯。原因很簡單,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已經產生較多量的硫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可能是來自于自來水中,也可能是時間過長亞硫酸部分被氧化。如果提前半天用蒸餾水來吸收二氧化硫,并讓溶液充滿試劑瓶,不留空氣,蓋緊塞子保存,現象就很明顯。這樣的溶液滴加氯化鋇后只會有極少量的沉淀產生,與滴加雙氧水后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對比。如果將該溶液放置三天后,溶液仍然有很明顯的刺激性氣味,但是已經變質,影響實驗效果。
教師通過課前準備,預先做實驗,摸索實驗藥品的多少、操作的注意點等,就能提升演示實驗的成功率,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而不至于學生要么懷疑實驗能不能成功,要么看不起教師。
四、 理論計算是正確解釋實驗現象的可靠方法。
許多教師在解釋一些實驗現象時,習慣于從理論上大體分析反應的原因,沒有經過嚴密的理論計算,從而得出一些不準確甚至錯誤的結論。endprint
在飽和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發生的現象都是這樣描述的:“先產生沉淀后沉淀溶解”,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在試管壁上附有白色物質,有點像水霧。在《<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實驗>的探究》一文中有了較詳細的計算,證明不可能“澄清透明”,必定有部分沉淀不溶解,但溶液的確是澄清了。又比如,三氯化鐵滴入硫化鈉,許多參考書上都認為會發生雙水解反應,其最可能的原因是1991年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學教材,在其中的附錄中硫化鐵的溶解性是用“-”表示的,對于“-”說明是“表示那種物質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使得教師自然地認為該物質會發生雙水解反應。實際上,在硫化鈉溶液中滴加三氯化鐵溶液,能看到大量黑色沉淀產生,這沉淀不是黑色的硫化亞鐵,也是不紅棕色的氫氧化鐵。在0.1mol/L的Na2S溶液中,氫氧根離子濃度約為0.09mol/L,硫離子濃度約為0.01 mol/L,查知Ksp(Fe2S3)=1×10-88,Ksp[Fe(OH)3]=1×10-38,經計算優先生成Fe2S3沉淀。同樣,運用理論計算,我們會發現氯化鈣溶液是很難鑒別NaHCO3與Na2CO3這兩種溶液的,但是氯化鎂溶液是可行的。
運用理論計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脫離具體的數據泛泛而談,正確解釋實驗現象背后的原因,更能幫助我們深刻理解反應的本質,從而設計出可靠的實驗。
五、 現代教育技術是增強實驗演示效果的得力武器
在課堂演示實驗時,由于受空間限制、學生的能力等原因,演示的效果不一定達到最好,會影響學生根據實驗現象來得出正確結論。目前,許多教室中都有投影儀和數碼展臺,一些教師嘗試在數碼展臺上演示部分實驗,但化學藥品可能會腐蝕甚至損壞數碼展臺。如果我們能結合計算機、投影儀、攝像頭,依靠攝像軟件的支持,可以將實驗的過程通過攝像頭拍攝、計算機傳輸數字信號、投影儀實時投影,讓全班的學生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的每個細節。有些攝像軟件還具有錄像功能,如果學生不能細致地捕捉到實驗的關鍵細節,可以通過回放實驗視頻,再現實驗細節,來培養學生如何多角度、全過程觀察實驗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演示實驗時,可以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為實驗效果加分。
六、 反思整理是物化實驗能力的重要策略
通過文獻研究、課前實驗與準備、課堂的演示這一系列的過程后,最重要的一步決不能忽略,就是要進行及時的問題反思與材料整理。我們可以對實驗達到的效果進行思考,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進,能否創新,有無漏洞,是否最優等等。通過反思,我們可以使實驗教學設計更精致,實驗過程更安全環保,實驗內容更精當。把自己的實驗心得、文獻的取舍進行及時的文本整理歸納,其作用不僅僅是防止遺忘,減少今后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這些文本是教師實驗教學水平最直觀的體現。
提升自身的實驗教學水平是作為一名化學教師的必然使命,這條路是艱辛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已經拋棄了這條路。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實驗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精彩,品嘗成功,體會快樂。
參考文獻
[1] 田宗學,胡宗球.濃硫酸不能干燥NO2氣體的實驗探究[J].化學教育,2007,(01):53
[2] 季正宇. 《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實驗》的探究[J]. 化學教學,2007,(10):21-22
[3] 陳碧華.氯化鐵溶液與氯化鉀溶液反應限度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08,(09):17-18
[4] 陸海燕,許治洪. 重新審視氯化鐵溶液檢驗苯酚的實驗[J]. 化學教學,2010,(03):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