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剛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更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大事。面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本文從大學生、高校以及社會等多個層面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思考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上世紀末的大規模擴招,在短短幾年內,迅速進入了大眾化時代,使一大批學子圓了大學夢。然而,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何在?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瓶頸并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就業狀況?本文重點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大學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1.傳統觀念束縛,就業期望值過高
我國幾千年的傳統形成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更重要的是,過高的受教育成本和強烈的精英意識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和擇業取向。許多高校畢業生過分偏好高薪、高門檻的工作,排斥低門檻、低報酬的工作,結果落入就業難,甚至畢業即失業的境地。
2.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失衡嚴重
我國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國家24%的平均水平。而且由于當前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后,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能力、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有著較大差距,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失衡嚴重。
3.缺乏職業指導,求職技巧不足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普遍存在如下問題:師資力量不足、就業指導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以及就業指導形式單一、過程過短,對學生在求職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訓練不足,導致許多畢業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職業傾向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
4.過高的招聘條件,增加了就業難度
部分用人單位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按需求才,而是盲目提高用人標準,一味地追求高學歷和經驗。這種人才高消費現象,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極大地挫傷了畢業生求職的積極性。
5.高等教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催發了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
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了市場化、產業化進程,招生規模急劇擴大。這雖然為高校乃至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但是高校擴招、忽視技工人才培養的結果是: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技工荒并存的怪現象。
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從根本上調整,全方位完善,切實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機制。
1.轉變政府職能,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
一是要將GDP優先轉變為就業優先,制定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的目標,引導和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支持幫助更多大學生就業和創業。二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和促進高校整合優勢資源,積極調整專業設置,把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放在首位。三是調整產業政策,增加就業容量。通過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尤其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為大學生就業謀出路。
2.轉變就業取向,建立職業社會化觀念
畢業生要不斷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意識。應該看到,大學生就業難,只是一個相對而暫時的難題,對廣大大學生而言,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擺正求職心態,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就業。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應當明白擇業的首要因素不是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最佳結合,建立起職業社會化觀念,把就業當作職業發展歷程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3.轉變辦學觀念,推動培養模式改革
高校應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及時調整、合理設置學科專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自身優勢和特色。
4.轉變指導方式,打造良好的就業平臺
高校應建立培養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通過職業指導課、就業咨詢、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畢業生求職擇業能力。同時,學校要積極做好見習單位和實習基地建設,使畢業生能夠盡快進入社會角色,適應社會環境,提高各方面素質,積累寶貴經驗,為他們今后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5.發展中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協調發展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正處于從低端制造向中端制造轉型的關鍵時期,而我國大學設置的專業與制造大國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適當縮小高等教育規模,大力發展技工學校,不僅能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與技工荒,而且技工人才的增多還能促進一些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得到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