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子勤(1976-),男,揭陽市綜合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科科長。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及學校管理等。
摘要:目前的體育教學現狀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突出的是教師的作用,學生主體地位不明確,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體育教學觀,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籃球課為例,從指導思想、教材學情、教學方法、師生關系、評價體系等方面來分析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體育教學;主體地位;籃球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089-02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葛劍平的提案是《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 提升民族健康素質》,說明黨和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視,而當前的體育現實是孱弱的體質支撐著健碩的大腦,體育邊緣化成為不爭的現實,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逐年下降。
如何讓體育課成為學生最愛上的課,使得學校體育成為學生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金色時光”,充滿著成功和歡樂呢?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認知水平,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樂趣。下面以籃球課為例,從指導思想、教材學情、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方面來分析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
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新理念,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只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才能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要讓學生懂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他們的疏導者和助學者。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在開展籃球科目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圍繞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主題,將體育和健康有機融合,在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突出人文體育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從事鍛煉,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分析學情、教材,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內容
體育與健康課程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體育教學中應該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內容。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教材的重難點,針對他們不同的知識技能基礎和學習能力的特點來有選擇地進行教學。
筆者授課的對象是中職二年級汽修專業的學生,該班學生全部是男生,精力充沛,熱愛籃球運動并有一定籃球基礎,已經形成自己的運動特點。所以,筆者上籃球課是根據高等教育出版社《體育與健康(南方版)》中第三章第二節《籃球運動——演繹精巧配合》的基礎進行構思、整合的。授課的主要內容是通過雙人或多人傳接球與投籃或上籃的組合技術,使學生能夠較熟練地掌握組合技術,提高綜合運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筆者選取能體現學生綜合運動能力的提高和技戰術的實際運用的內容,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充分發揮籃球運動的特點。
三、大膽創新,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教師必須沖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創建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夠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從中得到收獲和成功。如何改革以體育技能為中心的單向式傳授教學模式,創造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事實證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學中體育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適應時代發展且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體育教學方法。主體性教學的學生觀是沒有差的學生,只是存在有差異的學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
基于此,在進行籃球教學時筆者采用的教法是講解法、示范法、分層次教學法。運用講解法、示范法時,教師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示范作用,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接受教學內容,而分層次教學對教學要求不強求一致,因人而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能使體能、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得到相適應的鍛煉。
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因此,教師應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達到喚醒主體自覺參與的目的。在學法上,筆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采用自主練習和競賽法,倡導“自主、合作、競爭”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練中學、在賽中練,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
四、融入學生,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不能以權威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去“管”學生,而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允許學生犯錯誤,允許學生有不同觀點,對學習中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地幫助和指導,只要學生有進步就給予充分肯定。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它強調的是師生雙方真正的平等、溝通和理解。
在籃球教學中,筆者由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從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成為體育活動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準備活動時,筆者改變以前教師只是動口不動腳的模式,帶學生在慢跑過程中練習側身跑,同時自編籃球熱身操,帶領學生活動身體各個關節。由于教師主動積極帶頭參加熱身運動,學生準備動作充分到位,減少了在上課過程中出現運動損傷。在進行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時,兩人一組分組時,教師可與相對較弱的同學組成一組,傳球的速度由慢到快,鍛煉學生注意傳球的預判和力度,培養其注意接球穩,上籃準。
五、信任學生,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性格各異的、遺傳素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極大差別的學生。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這種權威的評價會存在哪些問題。俗話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但秒表和皮尺只能對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進行定量評價,而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無法用量化的手段來評價,否則,就會無法認清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并且最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應是學生本人,所以要讓學生參與到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中來。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
在評價學生的過程中,要多一點賞識,少一點苛求;多一點表揚,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肯定,少一點否定;多一點信任,少一點懷疑。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不應該是單一的終結性評價,而應該是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是一個探索中的課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體育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以先進的教學思想、科學的教學原則、正確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評價反饋教學效果為前提,做主體性體育課堂教學的積極推進者。
參考文獻:
[1]黃小平.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缺失及矯治策略[J].體育教學,2003(5).
[2]鄭金虎.從控制論角度探討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J].寧夏師專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