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其
【摘要】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與實際調研、規范分析與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綜合運用融資優序理論,從小型微型企業角度出發,深入研究泉州市小型微型企業融資問題。同時,結合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從企業、銀行、擔保機構和政府四個角度構建“四位一體”的微小型企業融資綜合解決方案,為福建乃至全國微小型企業的發展、政府有關政策的調整及融資渠道的拓展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微小型企業; 融資模式; 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6-0042-03一、引言
2012年12月21日,《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準通過。由此泉州成為繼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之后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的金融改革將聚焦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也就是說要考慮的是金融如何服務好實體經濟。
泉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位于珠三角、長三角和臺灣島三角區域的中間位置,與臺灣一水之隔。泉州是福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擁有各類民營企業13萬家,主要以小型微型企業為主。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泉州民營企業面臨出口萎縮、內需下滑、庫存高企、成本上升四大難題,而資金緊張更是泉州中小企業尤其是微小型企業面臨的生死存亡難題。為此,深入研究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模式創新問題,為福建乃至全國微小型企業的發展、政府有關政策的調整及融資渠道的拓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微小型企業在泉州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擴大就業的主要力量,大力發展微小型企業已刻不容緩。然而,目前泉州絕大多數微小型企業缺乏競爭力,在整個市場的產銷鏈中處于弱勢,面臨著“上游企業抬高售價,下游企業壓低購價”的局面。因此,小型微型企業資金回流速度不夠快,資金周轉變數較大的問題成為常態。而微小型企業通過股權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的可能性極小,只能通過間接融資方式來解決資金問題。但由于微小型企業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相對較大,商業銀行的放貸風險隨之較大。正因為一方信用較弱,而另一方為了把控風險,使得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困境難以進一步破圍。
泉州微小型企業多數科技含量偏低,多為模仿性和低端加工型,偏向勞動密集型,企業承擔風險能力較小,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微小型企業除了個體經營和獨營企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合伙企業,由于員工匱乏,投資者往往也是勞動者,雇傭與被雇傭的界限不明晰,企業受自身規模和經濟實力影響,員工的薪金福利水平較低。因此,微小型企業從業人員穩定性不高,人力資源流失頻繁,欠缺企業忠誠度。微小型企業由于員工數約束,為了提高管理效率,企業普遍采用最經濟的家族管理模式,主要依賴于情感管理。
當前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受宏觀環境影響較大。受2008年金融風暴余波的影響,泉州微小型企業貸款難度增加,銀行貸款比例明顯下降,民間融資比例大幅度提高。外源融資成本的提高使泉州微小型企業更加依賴內源融資與自籌資本。
三、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原因解釋
泉州微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是企業自身融資能力有限、金融體制不完善、政府制度供給及金融扶持不足等微觀和宏觀約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企業運營機制存在缺陷,管理不規范
泉州微小型企業普遍采用最經濟的家族管理模式,主要依賴于情感管理。管理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專項職能化的管理意識缺乏,在管理方式上缺乏規范性。財務管理、員工培訓、員工激勵等方面不規范,導致嚴重信息不對稱。
(二)企業能質押抵押資產少,信用度不高
泉州小型微型企業因能質押抵押資產少、社會信用較低等因素在獲取銀行貸款方面存在著相對劣勢。以泉州石獅為例,該地區微小型企業大部分仍然是家族式經營,權力高度集中在家庭成員中,能質押抵押資產少,生產管理隨意性強,因而銀行對微小型企業貸款面臨較大風險,對微小型企業的貸前調查信息收集與信息分析的成本相對較高。
(三)企業經營風險大,信息不對稱
泉州微小型企業貨幣資金少,在物資采購、產品銷售上容易發生賒購賒銷,產生大量的應付與應收賬款。當企業的應收賬款沒有及時收回償付應付賬款時,便形成了“三角債”,企業的資金鏈將面臨巨大壓力,企業的融資需求加大。一方面由于企業自身條件及特點,向銀行借貸難以成功,企業轉向民間融資,民間融資過高的成本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出于追求利潤收回投資成本的激勵,微小企業管理者極容易將融得的資金投在暴利行業而偏離自身所擅長的領域,從而加大了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泉州微小企業多為制造業,資金周轉過程中資金在生產階段留存時間長,容易積壓存貨,加之泉州微小企業作為面向海外市場的出口型企業,退稅周期較長,占用流動資金。這些因素使泉州微小型企業資金鏈脆弱,經營風險大。
(四)金融管理體制缺少對微小型企業的有效支持
從成熟的市場模式來看,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體系應包括面向大型企業的主板市場、面向處于創業中后期階段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和面向處于創業初期的微小企業的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我國資本市場面向大型企業的主板市場已初具規模,二板市場正處于構建中,但為微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區域性小額資本市場缺乏。長期以來,泉州金融體制比較注重扶持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發展,以及支持國家重大項目的貸款,往往忽視對小型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
(五)金融機構缺少對微小型企業的有效支持
銀行對微小型企業信貸動力不足。銀行考慮到自身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往往設定的信貸條件門檻較高,大多數微小企業難以達到銀行規定的信貸標準。由于微小企業貸款具有單筆金額小、頻度高的特點,貸款銀行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加之銀企信息不對稱,銀行信貸機制滯后、基層銀行工作機制不完善、信貸隊伍建設相對落后等問題,致使銀行對于微小型企業貸款風險增大。此外,泉州地區信用擔保公司數量少、規模小、管理體制不完善。可見,當前泉州微小企業尚未完全得到泉州金融機構積極有效的支持。
四、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對策
微小型企業融資難是企業、政府、金融體系、信用擔保體系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因此,本文結合《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從企業、銀行、擔保機構和政府四個角度提出構建“四位一體”的微小型企業融資綜合解決方案。泉州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應積極創新融資理念,加快金融創新,開辟多種新型融資渠道來滿足微小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具體對策如下:
(一)加強微小型企業自身建設
微小型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自身存在缺陷。所以,解決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難應加強微小企業自身建設。應提升企業管理層綜合素質,規范企業管理機制,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機制,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和及時性,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水平、注重產品品質,提高自身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和科技化水平、增強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泉州金融改革的主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2012年5月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十一條措施的通知》(閩政〔2012〕26號)從信貸支持、直接融資、加強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等十一個方面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1.完善法律制度保障
泉州應該為微小企業融資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在法律政策支持層面,泉州市應該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的相關規定,盡快制定適應泉州微小企業發展的規則細則,從法律層面上支持泉州微小企業發展。
泉州應積極發展與規范民間金融。相關政府部門應適當放松管制,修改法律法規,將部分民間借貸納入《合同法》調整范圍之內,讓“灰色”、半合法的民間金融信息透明,積極探索建立民間融資備案管理制度,引導融資主體特別是法人實體進行民間融資備案登記。應大膽鼓勵、引導民間金融組織改造為中小金融機構。同時,加強監管,打擊非法民間金融,維護金融秩序。
2.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在財稅政策方面,政府應當積極構建支持微小企業發展的財政、稅收優惠,著力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創新性強、有市場潛力、管理規范的優質企業,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稅收優惠是緩解微小型企業融資壓力最直接的援助方式,泉州市應積極利用“金改”綜合試驗區的機遇,加緊聯合有關部門制定、修改關于微小企業的稅收制度。在稅率上對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重點發展行業的微小企業給予增值稅稅收優惠,或是制定分行業的征收稅率。
另外,政府應大力清理對微小企業的不合理收費,采取有力措施堅決制止公共部門利用職務職權侵害微小企業利益。
(三)金融機構應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服務
1.加快泉州銀行業金融創新
當前泉州銀行業的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基本匹配,但由于泉州地區銀行還存在融資無法完全滿足實體經濟需求、信貸機制需進一步完善、銀行服務環境仍需提升、銀行風險管控有待加強等諸多問題,泉州銀行業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開展金融改革方面還有很大作為空間。
為此,泉州銀行業應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以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為突破口,以建設金融信息平臺和統一征信系統為抓手,以完善銀行業風險管控為保障,力求突破瓶頸約束,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泉州金融業應當根據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加快組織體系的創新,盡快建立并完善滿足微小型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擴大銀行對微小型企業的金融服務覆蓋面。
2.積極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
供應鏈融資是為中小企業量身訂做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商業銀行發展供應鏈融資業務,也是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創新力,尋求利潤新的增長點的一種重要方式。
3.大膽嘗試“銀企對接”、“銀保共擔機制”等創新
銀企對接是指“商業銀行和企業在人民銀行或政府部門的主持下,銀企雙方雙向交流、溝通,由銀行直接向企業提供咨詢和貸款服務,滿足企業融資需要”的一種方式。
傳統的銀企對接有“對接超市”和“對口洽談”兩種方式。泉州市政府為解決微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多次組織銀企對接活動,但是由于銀行在放貸時仍然看重企業的抵押品和擔保,泉州銀企對接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必須進行銀企對接創新,讓銀企對接真正發揮作用。建議嘗試開通網上銀企對接(Business To Banks)平臺。B2B網站是真正為實現銀企對接而構建的平臺,其模式與阿里巴巴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類似。
就目前情況而言,泉州融資擔保公司所享受的收益與其承擔的風險是完全不對稱的。泉州融資擔保公司相對于銀行來說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承擔著100%的風險,是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因此,建議泉州推行銀保共擔機制。
4.積極推行泉州微小型企業融資集群創新
大力發展微小企業內生性集群,利用其集聚性、中間組織性、區位品牌效應等特點,發揮微小企業集群,克服由于單個企業融資規模小所引發的金融機構信貸收益與信貸成本不對稱的問題,并發揮降低融資成本的優勢。
此外泉州“金改”的主題是服務實體經濟,解決微小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是泉州金改的重點之一,區域集優發債模式是解決微小型企業融資難的一項金融創新,值得泉州大力嘗試和推廣。
區域集優發債是區域集優票據的別稱,是中小微企業集合票據的一種創新模式。區域集優發債是指:“2~10個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以統一產品設計、統一券種冠名、統一信用增進、統一發行注冊方式共同進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債務融資工具。”集合發行能夠解決單個企業獨立發行規模小、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區域集優的創新之處在于有政府償債基金的支持,可提升市場投資者信心;通過引入第三方擔保機制,降低中小微企業的固有風險。
金融是現代經濟生活的核心,是各行業的樞紐,金融發展的狀況直接影響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金融行業的改革步伐必須跟上經濟的改革步伐,金融發展超前極易形成“金融泡沫”,金融發展滯后又會制約經濟的增長。由于泉州中小微民營企業眾多,民間資本非陽光化、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直接融資比重較小、金融效率低下,泉州應積極利用證券的方式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籌集社會閑散資金。同時泉州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優化金融結構、創新金融制度、提高金融效率,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沈愛華.促進蘇北發展的融資體系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7(7):60-63.
[2] 夏泰鳳,金雪軍.供應鏈金融解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勢分析[J].商業研究,2011,410(6):129-133.
[3] 潘永明,梁媛,王麗平. 中國中小企業融資路徑創新[J].云南社會科學,2012(1):94-98.
[4] 趙新軍.中小企業融資與民間借貸協同化研究——以溫州地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46-150.
[5] 田曉霞.小企業融資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04(5):107-116.
[6] 苑德軍.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給力”實體經濟[J].中國農村金融,2012(2):3.
[7] 吳國培.泉州金融綜合改革的探索[J].中國金融,2013(3):78-80.
[8] 紀志宏.從宏觀角度理解“金融支持實體經濟”[J].金融發展評論,201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