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亮
摘 要: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公共藝術課程在高校中逐漸普及,公共藝術開設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們豐富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從而提高我國高校學生整體綜合素養。本文主要就公共藝術課程在高職院校開設的重要性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職業教育;公共藝術課程;課程開設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事業的地位也逐漸得到提高,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由于藝術本身具有的特殊特征,高職院校應積極改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和對藝術的認識。
1 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是指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將從上世紀末起興起的非醫學、非師范、非公安類等的專科層次的全日制的普通的高等學校逐步規范這類學校,其校名后綴一般是“職業學院”。“職業學院”或者“職業技術學院”是高職院校校名中特有的校名后綴,也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在為響應教育部門構建和創新現代職業的教育體系規劃,部分國家職業示范高等學院與本科學校開始試著合辦本科層的專業。在我國高等職業的教育包括了本科和專科這兩個學歷的教育層次,在其他的許多國家與地區的高等職業的教育體系就完整的包含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學歷教育。高等職業院校在我國進入了快速的發展階段,這新型的培養模式同時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再者也是我國的傳統學制的改革的重大成果體現。
2 公共藝術課程
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將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等八類課程作為公共藝術課程中限定性選修課程;任意性選修課程則是根基每個高職院校自身的師資特點為學生開設的拓展類課程。兩者以鑒賞為中心,以審美為主線,融合藝術基礎理論和作品鑒賞分析,讓學生初步了解藝術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公共藝術課程是高校用來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質的培養基礎,想要建立科學的合理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首要的任務是明確課程的設置也是教育完成的基本手段和途徑,我們不僅要確立課程目標,還可以根據其確定出課程設計方向,這有助于對課程內容組織和選擇。設置藝術公開課的目標是掌握藝術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藝術的了解達到對藝術的感知,培養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通過對藝術品的分析、鑒賞、評價來提高審美觀,提高創新能力,發展形象思維,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感性和理性完美結合,使大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對于公共藝術課程內容選擇應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由于學生自己本身具有的藝術知識和對藝術的興趣不同,對于公共藝術課程開課的課程內容將可以根據學生自己來自由選擇,為滿足大多數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可強化鞏固普及藝術知識。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科種類和內容豐富,對于教師本身在對知識進行深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適用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內容。
3 課程開設
針對學生們所學專業不同,學生們的文化藝術的素質養成教育形式也應該有不同層次的側重點。高職院校里的學生專業多樣,需要使公共藝術課程達到良好的效果需增加藝術實踐類課程使學生鍛煉的動手能力。與此同時,我們就更應該注意在任意性選修課程中開設與專業對口的藝術類實踐課程,達到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
限定性選修課程以鑒賞為中心,以審美為主線,融合藝術基礎理論和作品鑒賞分析,為學生奠定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基礎。任意性選修課程以提高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為主線。例:我校為高年級學生開設了具有提高性質的任意性選修課。這些課程有的是為具有一定藝術素養或在藝術方面有所追求的學生開設的;有的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開設的,比如我校開設的“惠山泥人”地方文化特色類藝術實踐課程;有的是為特定專業開設的、體現技術與藝術融合的課程,比如在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開設“工業造型設計”類課程,使模具設計從單純的數控設計轉為機械與藝術設計的有機結合;“舞蹈形體訓練”課,在給學生講授相應的舞蹈基本知識外還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形體訓練;“書法鑒賞與實踐”課,讓學生在欣賞中國書法藝術的同時,進行課堂的書寫實踐練習;“手工裝飾畫”課則將中國傳統與現代的手工藝設計方法融入裝飾畫的設計實踐練習中,這些理實結合的課程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豐富了學生的修養,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這些課程定位在進一步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起來,這能更好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也強化學生們的認知實踐與動手能力。在高職院校中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目標是貫徹國家藝術教育政策法規,普及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感情,促進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為高職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重塑信心的機會和平臺,切實提高綜合素質使其終身受益。
4 結束語
當今時代是一個經濟發展多元化的時代,隨著各行經濟的發展,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致使高校競爭日益激烈,只有高職院校不斷加強自身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才能在眾多高校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會利.從評估標準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實踐走向[J].美與時代(下),2010(09):120121.
[2] 蘭培.議內蒙古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的完善[J].前沿,2012(19):153154.
[3] 高友飛.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不足及改進途徑[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