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指出各個民族的發展與延續本質上無外乎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延續表現為一切符號系統的有序傳承,甲骨文青銅紋樣均屬于黃河文明的突出的表情達意符號系統。作者在日常教學中,根據自身的教學理念和地域優勢,對于甲骨文和青銅紋樣的研究與利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關鍵詞:民族文化;甲骨文;教學探索
縱觀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各個民族的發展與延續本質上無外乎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如果說生命傳承的物質基礎是軀體的話,那么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就是這個民族的魂。文化是一個民族存沒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構成民族的核心要素,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則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機制。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交集,也更加突出表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質,顯示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歷史際遇、不同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取向。甲骨文和青銅紋樣正是具有民族價值核心的文化特質,它們是黃河文明的標志性文化元素,所以對于它們的再利用研究,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極具意義的一件大事,我院在常規教學中長期致力于對甲骨文和青銅紋樣的研究與再利用。
1 甲骨文和青銅紋樣均屬于表情達意的符號系統
人類歷史總是借助語言系統保存和傳遞文明的成果,完善的語言系統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民族文化的傳承要靠具體的載體完成,人類的語言分為多種形式,既有文字的也有圖案的,既有發聲的也有無聲的,甚至還有形體的等等。甲骨文屬于語言的范疇,我們說它是表情達意的符號系統較好理解。它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毋庸置疑,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青銅器皿種類繁多,制作精巧,并且比用石、木、蚌、骨等器具更鋒利、堅韌、輕便和耐用。它的制造業的繁榮和制作水平的提高,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前優越的物質條件。青銅紋樣應該算是青銅銘文的最初形式,它應該比甲骨文誕生的更早,相比較文字而言它具有更形象、更具體、更大信息量等特點。所以青銅紋樣也和甲骨文一樣,是另一種傳情達意的符號系統。青銅紋樣是中國文化積淀的結果之一,紋樣是裝飾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并且按照一定圖案結構規律經過變化、抽象等方法而規則化、定型化的圖案。甲骨文和青銅紋樣類似于語言都屬于表情達意的符號系統。透過古樸甲骨和青銅紋樣仍能傳達出來自遠古時代的歷史回音。
2 文化的傳承表現為一切符號系統的有序傳承
文化傳承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文化的民族性的繼承。文化是人類適應生存環境的社會成果,為人的社會群體所共享,所以文化與民族一刻也不能分離。這其中還有一個動態的環節:民族文化的傳承即是文化與主體的有機結合。眾所周知文化傳承要通過符號傳遞和認同來實現,它總要借助于具體可見的形式。一個民族之所以是一個完整的民族,是因為它總會有一套薪火相傳的物質外殼從而使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具有穩定性、完整性、延續性等特征。人的社會屬性規定了社會必然是由文化有機聯系構成的。人具有創造文化和傳承文化的能力和要求,人類的文化傳承最終為人的社會結構提供要素積累并使這些要素整合為一個和諧有序的系統。一個民族共同體,正是通過傳承共同的民族文化,才完成并實現了民族要素的積累和社會的整合,最終結成為穩定的人類共同體的。民族文化通過“傳→承→積累→傳→發展”就像一道文化加工廠的生產工序,隨人類自身的代代繁衍而形成文化的再生產和社會的持續性發展。在這生生不息遞進式發展的循環中,每一個社會發展歷史時期,乃至每一代具體的社會單位都是這個環鏈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一個環節的脫落,都勢必影響文化的再生產;而在代際傳承環鏈中的脫節,則直接導致文化的斷裂和中止。民族文化的傳承絕不是單個人的自我行為,而是有著極強的群體性和整合性,最終實現民族群體的自我完善。 我們每個人既是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受益者,更是傳承者。這種文化傳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機制,也是文化維系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動因,這種傳承從來都是有序發展的。
圖1 安陽工學院藝術
設計學院師生到司母戊
有限責任司參觀
圖2 安陽工學院藝術
設計學院師生自己動手
繪制藝術樓壁畫
3 甲骨文和青銅紋樣具有獨特的漢民族審美特質
安陽是甲骨文和青銅紋樣的源頭,也曾是燦爛黃河文明的發祥地。郭沫若曾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到“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殷商文化仍然深深地影響著華夏文明。武丁時期的書法,氣魄雄偉,峻敖瑰麗。即使中小字體也是工整秀麗,但無論大中小字體,無一處不表現出這一時期書法方面的熟練,深邃的造詣;祖庚祖甲時期,主要在嚴飭工整方面下功夫,與后世書家比擬,頗有歐陽率更的風趣;稟辛康丁時代,一部分沿襲了祖庚祖甲時工整的作風,但大多逐漸衰退,趨向潦草茍且;武乙時期的大字,粗疏古拙,勁削而帶有暴戾的氣氛;文丁武丁的作品,又是五花八門,百體雜陳,在書法上頗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有的骨骼開張,有放逸之趣,有的細小娟秀,有簪花之格。甲骨文的“書體”在甲骨斷代和碎片的綴合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書法形體取決于書寫人的技術與手法,它的流行受習慣的崇尚而具有時間性。用書體來測量某一時期文化和藝術的風尚,可以大體上窺見一斑。這一時期的青銅紋樣基本上分為代表著鬼神饕餮紋、代表著祖先夔龍紋、圖騰崇拜鳳鳥紋,以及反映當時漁獵生活的幾何圖紋等。創造青銅紋樣的原則同周易相類,遠取諸常見的鳥獸等物,或近取諸人類自身。《左傳》宣公三年王孫滿在回答楚子的問題時說:“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可見商代和周初青銅彝器,其動物紋樣與祭祀祖先有著密切的關系。動物中有一些是幫助巫師通天地的,而它們的形象在古代便鑄在青銅彝器上了。“商周青銅器上種種紋樣現象,首先不是出于奇異的審美觀念,而是出于對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商代青銅器的紋樣,是與當時生活中的動物界及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商代裝飾藝術家所使用的動物紋樣中,大多數都原來有一個土生的和與自然界有關的基礎。”裝飾形式也與前期的單獨適合對稱式不同,多運用二方連續的帶狀紋樣,常常一個母題織成帶狀的連續、反復,整齊中求變化。其一唱三嘆的形式,給人有條不紊的節奏、韻律之美。很多優秀的傳統紋樣之所以能傳千載而不衰不滅,不僅僅因為它優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這些紋樣既是一種裝飾圖形,更是幾千年來中國精神的圖式。傳統裝飾紋樣的形成不是一個偶然的藝術現象,而是中華民間、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沉淀的結果,是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與創造的結晶。傳統與現代的問題說了很多年,可是我們如何從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吸取營養,真正地把傳統民族紋樣的形式規律、特征以及表現方法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仍然是現階段設計師必須直面的迫切任務。
4 現代設計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甲骨文與青銅紋樣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們植根于中國民族性、地域性的傳統藝術淵源中,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體現了形式和內容、理念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從傳統中探尋中國設計的“根”,不是對傳統直線性的繼承,而是一種發展中的求舍,傳承中的揚棄,是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造。利用我校地處安陽的地域優勢,我們對于甲骨文和殷商傳統紋樣的研究和利用上,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和創新工作。(1)參觀、收集第一手傳統文化鮮活元素。我們藝術設計學院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理念,經常會組織學生到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博物苑、安陽司母戊公司參觀學習。走進安陽,甲骨文和傳統紋樣透出的智慧是隨處可見的。當地研究、練習、運用甲骨文進行創作的書法家有一批人,逐漸形成了豫北古城的文化名片,近年來在國內書壇屢屢獲獎、成績斐然。2008年安陽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名城”稱號。我們邀請甲骨書法名家到校舉辦專題講座,或者聘任其擔任書法課程,學生對書法產生出極大興趣,對甲骨文創造也漸窺門徑。這樣特色課程的開設對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藝術創造產生了極大影響。(2)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完成創作與設計。通過收集到的傳統文化素材的發酵處理,學生已明確了文化符號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需進一步引導他們認識到:內涵要先于形式,“達意”要遠重于“繪形”。此后我們創作了校園內至善湖甲骨藝術文化墻、藝術設計學院大廳廊柱和東壁墻繪制等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了從簡單模仿到個性化創作、從感性積累到理性實踐的過程。只有弄清楚殷商傳統文化脈絡中的常量,才能把握住蘊含在形式背后能夠彰顯黃河文明的精神內核,從而創作出感動人的設計作品。理念的梳理和闡發是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但要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還需要結合現有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應用過程,內心形成一個初步的創作思路以及心理預期。(3)畢業設計彰顯特色瞄準市場促進就業。我們的教學培養目標一直緊盯著學生就業和市場需求,要培養學生彰顯深厚傳統文化氣息,具有個性化創造的藝術實踐能力。要對現有素材中的符號形象進行幾何化的劃分,去除其中歷史積淀的附加屬性,把最能體現的這一符號文化意義的部分抽離出來,然后“運用發散性思維,將文化符號根據不同的設計需要,轉化成由各種直線和曲線組成的符形,以應用到設計作品的各個細節。”由于平時教學我們并且開展了一系列的從理論到實踐的訓練,學生明確了殷商文化符號歷史演變流程,提取出了大量與設計相關的元素,將理性思辨與感性認知二者融合為一體。經過這一階段的積累,再反觀該文化符號,學生就可以從感性與理性兩個角度去重新解讀。符號文本收集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素材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查閱相關資料的這一過程,“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論一件藝術品(甚至全部藝術活動)是何等的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活簡單。因此,藝術理論無疑是建立一個有效于生動現實的心靈概念這樣一個更為偉大事業的序言。”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符號的了解,最終脫離對理論的依賴,設計出更加生動的符合這個時代的又有傳統韻味的嶄新作品。在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我們尋覓到殷商甲骨和青銅的影子。它們所以能傳千載而不衰不滅,不僅僅因為它優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甲骨的一撇一捺,青銅的肅穆與厚重,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元素,更是一種中國精神的圖式。我們只有充分理解了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價值,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才能將甲骨與青銅紋樣的形式美、寓意美、智慧美和精神美融入現代設計之中。“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而不是靜止。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中國現代的設計教育和創作實踐也只有基于中國的傳統之上,勇于吸收、大膽創新、善于交融,才能發展最終發展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 李一.從殷商青銅紋飾探究鳳鳥紋樣的演變[J].美術大觀,2006(08).
[2] 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3).
[3] 李一.商周青銅鳳鳥紋樣的淵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 百度百科.書法字體[DB/OL].
[5] 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M].魯國.春秋.
[6] 樊海燕,白晨.傳統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分析[M].2010.
[7] 周小甌,周筱馨.在傳統中探尋本土設計[J].裝飾,2005(11).
[8] 高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裝飾,2012(08).
作者簡介:李一,女,現任河南安陽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院長,兼任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殷墟博物苑、安陽司母戊有限責任公司藝術顧問,安陽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曾有多部專著和專業論文出版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