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亮
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中的玉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20世紀40、50年代的紅山文化就出土了大玉龍。[1]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征著吉祥、高尚、魅力。幾千年來人們敬玉、愛玉、賞玉、戴玉、玩玉、藏玉。現在設計玉石一般還是比較民族一些,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這一傳統設計形式還是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就使設計者需要了解怎么樣使玉石掛件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喜愛,從而進行購買消費。應運用更加藝術的表現形式從形態顏色以及材料的選擇上來進行分析和探索。為玉石的發展開闊更廣的天空。
關鍵詞:玉石;傳統文化;設計
玉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我們偉大的祖先就發現了玉的美,人們對玉懷著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濃重的喜愛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玉身上獨到的美。是由于玉特別的美與普通石頭有區別。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面說過:“玉,石之美者。”楊伯達先生文稱“好看的美的石頭,這就是玉。”
1 現狀分析
現代市場上經常見到的掛繩一種是純手工編織的工藝掛繩,外形多樣款式美觀,一些年輕的具有一定審美觀念的編繩者會考慮顏色搭配和藝術效果。在市場上紅色的掛繩占的比例比較大,中國人從原始社會對紅色就有一種非同一般的熱愛,紅色是吉祥、喜氣、圓滿的象征,中國最重要的春節紅色更是主要的顏色。本命年大家都用紅繩,紅腰帶來辟邪。其次黑色的掛繩也比較多用,黑色給人以經典的感覺,是不會脫離流行的主打色。而且和各種顏色的玉石都可以進行搭配。咖啡色和深棕色是男士們適合選擇的顏色,既沒有紅色的過分張揚,又沒有黑色的深沉,感覺比較平滑和隨和。而年輕人或是小孩子會用漸變或是七彩,這樣的多種色彩代表希望和未來。除了有和玉石搭配的繩子外,還有與玉石相配的一些結扣,這些結扣經過歷史的不斷更迭被我們偉大的祖先賦予了很多象征意義和吉祥的含義,使之具有托福納祥、承載情感的深層含義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國結”,除了有“中國結”我國還有很多例如:“同心結”“鳳尾結”“盤常結”“福字結”“囍字結”“萬壽節”等等。這些代表吉祥如意的結扣和玉石進行搭配后在美觀上得到提升,更是在情感內涵上進一步得到升華。在配繩的同時一般還要加入不同材質的珠子,這種方法也是目前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做法,專業行家把這種形式叫做“節珠”。材質有瑪瑙節珠、翡翠節珠、和田玉節珠、水晶節珠和一些合成玻璃的節珠。價格也不等,顏色濃度高,透明度好無雜色的價格高相反就價格低,其中珠型也多種多樣有圓形、橢圓、水滴、花型、心形、葉子形等等。
一件完美的玉石掛件正是需要設計者挑選適合的顏色,相配的珠型和代表象征意義的結扣,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貴金屬鑲嵌金屬扣搭配金屬鏈子的玉石配飾,但是我們傳統純粹的中國人卻覺得玉石系繩才是最佳搭配,體現了東方神韻,更是對老祖先審美情趣的肯定。只有這種搭配才能體現玉石超凡脫俗的美感和深入骨髓的靈動,只有這種搭配才最經典。
2 影響因素
目前,大部分的玉石掛件都是傳統的造型和色彩搭配,沒有進一步地去加強新樣式的設計改進。這樣相對單一的結構讓消費者覺得變化不多選擇相對單一,分析其影響發展的因素有以下幾個點。
(1)地域文化的局限。長久以來玉石的消費群體都是東方人居多,中國人的玉文化可以上述至五千年之前的原始社會,所以中國人對玉石有根深蒂固的情感淵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貴金屬和各種鉆石彩寶在全球都銷售走高,相對而言玉石掛飾卻有她的地域和文化的局限性,這是我們從事這一領域的專業人士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這一消費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系,所以需要我們對西方國家宣傳我們的玉文化。
(2)傳統文化的影響。縱觀現在的玉石市場,從設計上都是偏傳統的創作,比較常見的都是一些吉祥寓意的題材。例如,一只蜘蛛倒懸在蜘蛛網上,是指“喜從天降”,[2]人物都是“金童玉女”、觀音、羅漢、佛等傳統人物造型。而動物就是魚、龜、蝙蝠、龍、風、麒麟、貔貅、十二生肖等等傳統的吉祥物。植物是蓮花、水仙、藕、松樹、桃子、葡萄、石榴等等這種象征多子多福或是品質高尚的寓意。但是這吸引的僅僅是傳統的中國老一輩人,像現在的90后或是00后的一些年輕人會認為這些設計很老土,和自己的審美情趣不符合而使他們不愿意購買這種玉飾。而國外的一些消費者會因為沒有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不了解這些傳統紋樣的深層內涵意義,而錯失這一部分的消費群體。
所以說怎樣讓玉石掛件從被動局面上升到主動局面。讓更多的消費群體來認識到玉石掛件的美,這是從事這一行業的設計者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也是現在的玉石市場出現的待解決的窘迫問題。
3 發展導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筆者嘗試進行了以下建議。從文化宣傳、市場引導、款式風格創新上來進行突破,實現玉石掛件消費的局限突破。
(1)加大宣傳玉飾文化力度,引導消費。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是一些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觀念越來越淡薄,這就要求我們要著手對這部分人群去加強引導,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很好地傳承下去,畢竟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髓之處。[3]從而讓他們了解到理解再到接受。這一過程需要多種手段相結合,例如現在的央視節目倡導國學,宣傳民間習俗就有意識的加深了我們和傳統文化之間的感情,另外在很多學校也有意識的“返璞歸真”開展“成人禮”“拜師禮”這也是一種手段。所以我們對玉石文化也要多多采用這種類似的宣傳手法,結合各種有效形式讓我們的玉石文化煥然一新,增大其消費面。
(2)加強玉飾創新設計,面向世界。除了要保留玉石掛件的傳統紋樣設計外也要著手對玉飾的創新設計,讓玉石的造型往現代、多元、趣味、時尚上面發展。面對如今的消費市場不能只看東方市場更要定位全球。這就要求玉石設計師著眼世界,設計加入抽象和西方的設計元素。[4]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苗頭,如小天使和愛神丘比特的玉石掛件,這樣的設計吸收了新文化和新意義使玉石發揮了一種全新的理念為玉石的未來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得不說是一種創新設計。所以這是玉石設計者需要關注的新方向。
4 結語
藝術的生命需要創新和改變,靈動的玉石需要更多人認識她獨特的美,在不失傳統美好的寓意下又能煥發新的生命力,讓傳統和現代、民族和世界更好的結合,這是我們玉石掛繩設計未來的走向。讓玉石作為我們民族的載體讓更多的人發現她的美,理解她的美。
參考文獻:
[1]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2.
[2] 朱歡.首飾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3] 陳瑾.傳統玉文化及其對現代翡翠首飾設計的影響[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
[4] 候麗華.淺談現代圖案設計中的抽象與變異[J].丹東紡專學報,1996(1):1920.
[5] 李婭莉,薛琴芳.寶石學基礎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謝艷(1984—),女,河南開封人,文學碩士,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部助教,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珠寶首飾設計方向)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