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
摘要:基于構建的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評價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0-2011年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進行了測度。研究發現,新世紀以來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城鎮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率低,城鄉教育質量懸殊、農村人居環境落后等因素制約著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一步推進。鑒于此,河南省應當從提高城鎮化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方面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
關鍵詞:城鄉發展一體化;評價體系;主成分分析法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破解“后改革時代”我國發展所面臨難題的關鍵所在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河南省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省,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城鄉發展一體化任務十分艱巨。近年,河南省積極探索城鄉協調發展路徑,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通過一套相對科學完整的指標體系,測度和評價其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狀態,對影響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因素進行分析,為河南省進一步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提供理論依據與政策建議顯得十分必要。
一、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城鄉發展一體化這一概念具有豐富內涵,筆者認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具體表現為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四重二元結構。城鄉差距最初表現為空間的二元性,新中國建立后,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為的將城鄉行政性分割,形成城市和農村截然的分離。空間的分割,阻礙了要素的流動,再加上國家建設初期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方式,加速了城鄉經濟的二元分割。隨著空間和經濟二元性的深化,城鄉二元分割進一步延伸到社會領域,管理體制、社會保障制度、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等都形成了明顯的城鄉分離。社會二元結構的形成和固化反作用于空間和經濟的二元性,強化了城市和農村的分離,城鄉自然生態、生活環境趨于異化,城鄉生態環境的二元性也逐漸形成。這樣就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城鄉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四重二元結構,因此要對城鄉發展一體化進行有效的測度,必須從這四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構建的評價體系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城鄉發展一體化劃分為:城鄉空間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社會一體化和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四個維度,由此在既定的范圍之內以明確的標準進行指標的選擇與指標體系的構建,具體指標體系結構如表1所示。接下來我們將在這一評價體系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確定各基礎指標在方面指數中的權重以合成方面指數,并進而采用同樣的方法合成總指數對新世紀以來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行測度分析。
表1城鄉發展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
(一)數據的標準化
城鄉發展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的指標眾多,指標屬性也不同,需將指標同趨勢化,一般是做正向化處理。各指標具有不同的綱級和量級,如果直接采用原始測度指標進行分析,會造成主成分過分偏重于那些具有較大方差或數量級的指標,為了消除不可公度性,需對指標做無量綱化處理。因此,為了使不同屬性、不同單位的數據具有統計意義上的可比性,必須將數據做標準化處理。其中正向化的具體方法是對正向指標不做處理,對逆向指標進行取倒數。無量綱化的處理本文采用的是均值化處理各指標數據構成的協方差,這樣既可以反映原始數據中各指標變異程度上的差異,也可以反映包含各指標相互影響程度差異的信息。
均值化方法處理為:■,其中,■ 。
(二)權重的確定
本文統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為確定各方面指標權重的依據。
表2 各級指標的統計特征
表2顯示了主成分的統計信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四個方面指數中,城鄉空間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社會一體化提取了一個主成分,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提取了兩個主成分,使四個維度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都超過了85%,對原始數據信息的綜合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合理性。
運用SPSS19.0進行基于協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各基礎指標相應的系數向量和權重。在各基礎指標的權重確定之后,可以求得各方面指數的值,進而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方面指數的權重。
三、2000-2011年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測度
根據表1提供的方面指數加權相加之后就得到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綜合指數,具體結果見表3。
表32000-2011年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測度結果匯總
從表3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以來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從2000年的0.478上升到2011年的6.780,尤其2010年和2011年增長最為迅速。具體從方面指數來看,城鄉空間一體除2005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城鄉經濟一體化基本呈平緩上升趨勢;城鄉社會一體化分為兩個階段,2000—2008年變化較為平緩,小幅波動,2009年之后快速上升;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相對變化不大,上升幅度較小,個別年份還略微有所回落。
圖12000-2011年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
四、影響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影響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的四個方面指數,均為正向貢獻。其中,城鄉社會一體化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正向貢獻最大,權重為0.614,說明城市與農村兩大主體較為公平地分享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成果。城鄉空間一體化與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正向貢獻相當,分別為0.501、0.521。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的正向貢獻較小,權重為0.316。四個方面指數只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傳導,想要更加直觀深入洞察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微觀影響因素,必須分析基礎指標的影響。
(一)城鄉空間一體化
首先,城鄉信息化水平在城鄉空間一體化中具有最大權重值,城鄉每百戶計算機擁有量比的權重為0.775,城鄉每百戶移動電話擁有量比的權重為0.405。近年河南省注重農村信息網絡化建設,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促進了河南省的信息交流,加快了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有利于整合市場信息,推進產業的信息化經營。
其次,城鄉往來方面,交通網密度權重也較大,權重為0.316,2000年河南省的交通網密度為0.406 km/ km2,到2011年增加為1.574 km/,km2,12年間提升了近4倍。這主要是因為河南省在建設綜合運輸體系方面大力發展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結果。但城鄉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比權重為-0.198,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汽車消費快速進入普通家庭,而農村家庭擁有量遠遠低于城鎮家庭,二者懸殊較大,制約著農村出行便利性。
(二)城鄉經濟一體化
首先,影響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指標中人均GDP所占權重最大,達到了0.768。人均GDP在城鄉經濟一體化中是一個基礎性、根本性、綜合性的指標,2000年河南省人均GDP僅為5444元,到2011年達到28661元,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為城鄉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其次,全社會非農從業人員與農業從業人員比重比和非農產業與農業產值比影響也較為顯著,分別為0.415和0.294。河南省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從2000年的64.1%下降到2011年的43.1%。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2.6:47.0:30.4演變為2011年的12.9:58.3:28.8,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87.1%,逐漸由農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但是也應看到,河南省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最后,二元對比系數和二元反差系數也有較大,分別為0.116和0.169,2000年河南省二元對比系數為0.164,2011年上升為0.198,二元反差系數由2000年的0.41下降到2011年的0.3,兩個指標都顯示河南省二元經濟結構矛盾在逐漸趨緩。
(三)城鄉社會一體化
首先,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比重比權重值最大,達到了0.860。2000年河南省農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僅有195.8萬人,2009年河南省有21個縣(市、區)被確立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地區,其后擴展到43個縣(市、區),2011年農村參保人數達到3305.9萬人,參保率達97%,城鄉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取得了巨大進步。
其次,城鄉基礎教育投入經費比和城鄉小學生師比比影響也比較顯著,但其作用為負向的,權重分別為-0.312和-0.214。農村教育水平直接關系著基礎教育的質量水平和農村未來人才素質的培養,河南省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的不斷擴大,制約著城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城鄉人均醫療保障支出比也有較大影響,權重為0.314,河南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農村醫療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省跨區域直接報銷,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縮小了城鄉醫療差距。
(四)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
首先,萬元GDP能耗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的權重較大,分別達到0.641和0.247。河南人口總量大,資源比較短缺,比較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工作,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水耗、廢棄物排放量等逐年降低,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同時存在著污染向郊區和農村轉移的趨勢。
其次,城鄉衛生廁所普及率比和城鄉安全飲用水普及率比影響也相對較大,權重分別為0.205和0.180。近年河南省注重農村生活環境的保護,加大投資用以農村綜合環境的治理,生產生活條件都有所改善。但農村基礎設施仍嚴重滯后,諸如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極低,制約農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五、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實證研究結果顯示:2000-2011年河南省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顯著提高,從影響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方面指數看,考察期間城鄉社會一體化貢獻最大,城鄉空間一體化與城鄉經濟一體化績效相當,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作用相對較小。結合測評結果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河南省在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應注意以下幾點:(1)提升城鎮化水平。各地區圍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以產業為支撐帶動城鎮化,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改變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局面,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2)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3)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生,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促進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提高城鄉人居環境質量,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永秀.城鄉二元結構的中國視角:形成、拓展、路徑[J] .學術月刊,2012,(5):67-76.
[2]楊榮南.城鄉一體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19-23.
[3]顧益康,許勇軍.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4,(6):95-99.
[4]白永秀,岳利萍.陜西城鄉一體化水平判別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研究[J].嘉興學院學報,2005,(1):76-80.
[5]朱穎.城鄉一體化指標體系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