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012)
保險一詞,在廣義上泛指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由于后者具有明顯區別于前者的社會保障及福利性質,因此狹義上的“保險”特指商業保險而言。雖然商業保險并不具有如社會保險一樣的普遍性和福利性,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商業保險行為作為一種逐漸融入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民事行為,已漸漸成為影響普通人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由于市場經濟起步較晚,目前依然沒有完成經濟模式升級轉型的任務。這種情況反映在保險業領域,表現為人們雖然逐漸認識和接受了保險這一民事行為,但一方面由于保險受客觀經濟環境的制約而無法向人們更好地展示自身優勢,另一方面,保險市場運行不夠規范的現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險的發展。現實中,多數投保人對于保險的理解,僅僅局限于財產類保險中機動車輛保險及人身類保險中基本的人壽類保險。相對的,保險人在保險行為當中,往往將注意力局限在如何盡可能與更多的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上,而忽視了合同本身存在的問題和漏洞。從實務角度來看,目前關于保險合同的糾紛普遍來自于投保人對于保險人不履行或瑕疵履行先合同義務的不滿,及保險人利用合同漏洞合理規避保險責任的問題。綜上所述,我國目前關于保險行為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保險條款本身性質及其所載明的事項上。
保險條款在概念上分為“形式意義的條款”和“實質意義的條款”,前者僅指存在于保險合同當中的、用以載明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書面文件;后者泛指合同中所有涉及雙方權利義務事項的內容。在大多數的保險合同中,涉及雙方權利義務的事項多集中記載在一種事先制定的書面文件上,因此我們所謂的“保險條款”(以下簡稱“條款”)一般專指“形式意義的條款”。條款對于保險合同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因保險行為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民事行為,對于初涉此領域的投保人來說,對合同內容的掌握及相關概念的理解能力,必然不如運營保險的保險人。這種在實際當中所形成的不平等,極易造成道德風險的發生。而條款的存在,正是平衡這種差距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見,條款是保險合同中明確雙方權利義務,保護投保人及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合法權益,預防保險人合理規避責任,同時也有效保護保險人自身權益的重要載體。
由于保險合同是一種典型的格式合同和附和合同,而條款又是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最主要載體,故而其又被稱為“格式條款”。條款名義上雖為保險人單方面制定,但實際上其內容的最終確定權卻掌握在保險監管部門手中。因此,保險條款實際加入了保險監管部門對于保險行為進行管理的意志。同時,通過對條款相關內容的分析,能夠很清楚地看出其對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積極作用。由于保險合同中雙方信息掌握對稱性很低,因此條款就是彌補這種缺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不過,在我國目前的保險實務當中,絕大多數的投保人并沒有認識到條款的重要性。他們對于所要投保的保險合同的性質及內容的了解,往往來自于保險業務人員的口頭描述甚至是毫無根據的承諾。這種局限于口頭表述的表達方式,在發生爭議需要取證時基本起不到任何舉證作用,由此使得關于“保險人合理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爭議在保險訴訟當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時,作為出具格式合同的保險人,其自身也沒有對條款做到應有的重視。在實務中,保險人僅將格式條款作為一種口頭表述的依據而已,甚至將其作為一種保險商品的宣傳手段來看待。這種對于格式條款的忽視,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險人主觀上的疏忽進行保險欺詐,從而損害了保險人的合法利益。
除去以上雙方當事人的因素外,保險監管部門對于條款格式方面的規定不夠完善,也是導致其失去應有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各類保險合同的對應性條款,往往是以獨立形式存在的,即除少數強制性保險合同之外,絕大多數的自愿性保險合同的條款都是與保險合同的其他組成部分相分離的。由于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關注點多數集中在保險單當中,所以在雙方接洽之時到合同生效之后——這段最為關鍵的期限內,投保人基本上沒有過多關注過條款內容。由于保險單通常是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宣布合同正式生效的唯一載體,因此投保人習慣性地認為保險單載明了合同的所有內容。這種存在漏洞的思維,一方面是由于保險人對于條款的忽視或有意忽視所導致,另一方面更是監管部門沒有對條款的“出具”做更進一步的規定造成的,即監管部門對于條款的重視僅僅集中在其內容的制定上,而沒有對條款的出具方式和生效方式做更加明晰的規定。這使得條款這一本來十分重要的合同組成部分,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
理論上,保險人在接到投保人的要約之后,需根據實際情況對投保人的身份、保險標的情況、被保險人的資格等問題進行實際考察。根據法律規定,投保人對于保險人的問詢考察行為,須做出如實的和詳盡的解答。這種對“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是保險合同成立的前提。不過,在保險實務當中,保險人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和盡可能多的占有保險市場的份額,往往是通過各種方式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推銷自己的保險產品。所以,在通常情況下,合同的實際發起者并不是投保人,而是保險人;使得合同能夠順利簽訂的并不是投保人的“要約行為”,而是保險人的“要約邀請行為”。因此,保險人對于自身“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實際上就成為了合同最終是否訂立的決定性因素。當然,無論是投保人還是保險人,其做出想要訂立保險合同的意思表示之后,都需要對方的肯定的答復方可達成合意。而雙方基于一定條件達成的合意,需以自己已充分了解對方相關情況為前提。如前所述,雙方對對方的了解基于對方對相關問題的答復和解釋,由此可見,保險合同中的“如實告知義務”是典型的先合同義務。強調這一點,也是為了突顯保險合同的最大誠信性。
條款在出具時間上先于保險單。僅從投保人一方來看,其對于保險合同的了解,基本局限于保險人的解釋。這種解釋在理論上分為“口頭解釋”和“書面解釋”,即一個完整的解釋行為包括:使投保人對想要投保的保險商品有一個大概知曉的語言表述,及加深其對相關權利義務事項或免責事由的全面了解的書面文件,即條款。可見,投保人的問詢行為和保險人的解釋行為,都是合同訂立的前提,雙方對于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均不構成對合同的承諾,而僅僅是先合同行為的一種體現。由此,保險人出具保險條款的行為,并不是對投保人投保行為的一種肯定式回應,即承諾,而僅僅是根據法律及行業習慣作出的一種解釋行為而已。保險單則不同,當保險人向投保人出具保險單時,意味著雙方已就合同相關事項達成合意,合同已然成立了。這一點,也是條款不同于保險單的一個重要區別。但是,也正是由于這一點,條款的效力才一直被忽視。實務中,雙方當事人都將條款視作如實告知義務的形式載體之一,但卻又都忽視了條款的意義并非僅體現在對如實告知義務的完全履行上,同時是否出具條款也并不必然導致合同是否成立,因此條款逐漸的淪為了一種形式主義的犧牲品,甚至成為了保險人手中推銷保險商品的宣傳單。
條款先于合同訂立存在的實際,是由其自身作用和性質決定的。保險人針對投保人所提出的問題而進行的解答,雖形式上主要以口頭表述為主,但其表述行為必須圍繞著條款的相關內容進行,不可隨意解答甚至欺詐投保人。從這一點上看,條款所記載的事項是保險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核心內容。投保人對于保險合同的期待,就是合同是否能夠為其提供保險保障,或能夠提供到何種程度的保障,這也是保險合同得以訂立的基本前提。由于人們對保險相關知識缺乏了解,很多投保人并不能正確理解“保險保障”的真正含義。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歸責于保險人沒有很好的圍繞條款對投保人進行解釋。可見,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必須以保險合同所對應的條款為依據。正是由于條款如此重要,一些學者將僅屬于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稱為“說明義務”,以突出保險人對條款所負有的解釋和闡述的責任。
保險合同是由多種書面文件所組成的,因此各個文件之間的分工十分明確。雖然基于商業角度考慮,保險單在實際當中承載了一部分對雙方權利、義務的說明記載功能,但這種記載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單一性,即同樣的保險商品,針對不同的保險標的或使用用途,保險單對雙方權利和義務的記載可以完全不同。而條款則不然,同一種類的保險商品的格式條款完全一致,因其記載的是此種保險合同中雙方最基本的權責,故而無需進行更進一步的劃分,這也是保險合同格式性的體現。
關于合同免責事由的記載,也僅體現在條款當中。由于保險合同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民事合同,因此其對于免責事由的規定也較為復雜。鑒于此,《保險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未作提示或者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此種立法規定,正是為了平衡雙方對保險信息資源享有方面的差距,維護保險合同的公平公正。但是,在實務中,關于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爭議依然屢見不鮮。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投保人指責保險人沒有本著最大誠信原則提醒其注意條款中關于免責事由的內容;另一方面,保險人以雙方在保險單上簽字蓋章為由,主張自己已完全盡到了說明及提醒義務。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中第11條第2款:“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有關免除保險人責任條款的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后果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常人能夠理解的解釋說明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保險人履行了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明確說明義務”的規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了一定的依據,但何為“常人能夠理解”?尤其是不存在書面而僅有口頭形式的解釋說明行為時如何舉證?這些問題使得同一類的訴訟糾紛,往往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審判結果。訴訟結果上的分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公眾對保險的誤解,導致保險業發展受阻。
在我國目前的立法實踐當中,并沒有明確條款的具體內容。我國《保險法》第18條對保險合同的內容作了規定,但并沒有明確哪些屬于條款所應載明的內容。由此可見,我國的立法實踐和保險實務對于保險合同及保險行為的規定,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即立法角度所關注的是合同內容是否齊整,而實務角度的著眼點則是不同的格式文件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說,在現有的法律法規當中,并不能找到明確條款“地位”或“作用”的條文內容。從實務角度看,我國目前保險市場的運營依據,更多的是依賴保險監管部門的部門規章和行業規定,《保險法》或相關司法解釋更多時候起到的僅僅是指導或解決爭議的作用。筆者認為,這種立法體例雖并無不妥,但從條款之于保險合同的重要性上看,立法者應以立法的方式明確條款及其他格式性文件的基本樣式。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目前我國保險訴訟中,關于保險人是否完全的履行了如實告知義務的糾紛占有很大比例。審判中,一方面保險人無法舉證《解釋(二)》第13條第2款所要求的經過雙方簽字蓋章的條款;另一方面,投保人也很難理清條款與其他組成保險合同的格式性文件之間的關系,即當其他類格式文件均存在雙方簽字蓋章的情形下,無嚴格確認方式的條款的效力究竟如何確定。這種條款與其他文件之間的自相矛盾的問題,只能通過立法的途徑加以解決。筆者認為,應完善現有條款的文本格式,即明確其作為證明保險人先合同義務履行的證明文件的效力。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現有的條款形式中加入雙方簽字蓋章的內容,由此不單可以明確條款自身的地位和效力,也能夠更嚴格的確定保險人出具條款的行為方式,使得條款不單在樣式上,同時也在方式上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發揮其對于保險人先合同義務的有效補充作用。
條款是保險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核心內容,而如實告知義務是一種典型的先合同義務和不真正義務,即當保險人違反了如實告知義務時,通常情況下投保人只能申請撤銷合同,而不能申請賠償。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條第2款:“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規定,投保人若有證據證明保險人存在以上情形的話,是可以申請損害賠償的。但由于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是兩個在效力上和時間上都有區別的概念,因此投保人往往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由于對保險合同的信賴所產生的損失。例如,一人以自己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以子女為受益人,與保險人簽訂了一份以死亡為保險事故的人身保險合同。根據合同格式條款的規定,被保險人自殺的情形屬于責任免除的事由,但由于保險人的疏忽,并未向投保人明確告知該事項。事后,被保險人因故輕生,其子女以受益人的身份向保險人申請保險賠償時遭到拒絕,理由是被保險人死亡的原因屬于合同約定的免責事由。從該案例上看,保險人的拒賠理由有理有據,但為人們所忽略的是,投保人在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之時,已然因該合同的保障功能而對其產生了一種期待利益。而保險人沒有根據合同約定完全的履行如實告知等先合同義務,顯然是損害了投保人的這種期待利益。雖然此種利益很難為投保人所舉證,但我們不應當簡單的忽視對這種利益損害的事實,尤其是在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等問題的人身保險合同中,更不能生硬的將被保險人的違約行為一概視為拒賠的理由。筆者認為,保險合同在訂立之時,保險人因自身條件所享有的優勢十分明顯,雖法律和行業規定在合同生效過程當中通過各自的作用來平衡這種缺失,但畢竟投保人相比于保險人來說,依然是弱勢群體。其能夠盡量保護自己權益的階段,仍然是合同訂立之時。所以,當出現保險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時,法律應除合同解除權之外視情況賦予投保人在符合法律規定條件時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該權利的獲得,除了以有實際損失為前提外,還應加入對期待利益的損害。這兩種取得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條件,應以保險人對條款未盡說明義務為前提。也就是說,對條款的不說明或瑕疵說明,不單會導致合同的解除,也可能導致保險人因此而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
條款是保險合同的核心內容,雖在實務當中它不像保險單等其他格式文件受到更多的關注,但實際作用并不單單限于合同的訂立,而是貫穿于合同的始終。由于長期不良的保險習慣和立法方面的缺失,條款在我國一直得不到重視。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立法的完善,條款的作用將越來越突顯,對其進行重新的規劃和制定,不單關系到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進程,也關系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1]賈林青.保險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陳欣.保險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曹曉蘭.保險合同糾紛案中定值保險與不定值保險法律問題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1,(10).
[4]段娟.淺論合同訂立時投保人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J].學理論,2011,(26).
[5]榮學磊.保險利益原則與意思自治原則的沖突及適用[J].法治論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