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峰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低年級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03-01
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水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集中體現。筆者利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相關習題,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數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抓住學生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問題的結構,理解數量關系,積累解決問題的思維體驗。
一、把握結構,找準“支點”
低年級學生解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形象直觀的生活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盤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儲備,又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握問題的整體結構,形成較為簡潔的解題思路,促進其思維發展。
(一)選一選。小學教材呈現了形式豐富的問題情境,各種信息往往蘊藏在插圖中、人物的對話中、表格中……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篩選,尋找解決問題所需的必要信息,避免無效信息的干擾,適度地利用“分析”和“綜合”這兩種不同思路解決具體問題。如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的《測定方向》,課本給出了貼合生活實際的場景,但相對復雜,學生感到難以把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梳理,先利用指南針找出8個方向的不同標志性景物,再組織分組活動,以保證教學活動高效開展。
(二)變一變。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的發展,教材會有幾次解決問題思維上的躍進,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中的“簡單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要求學生轉變“一步到位”的簡單思維,找到關鍵的“中間問題”從而順利解題。找準這些思維跨越的關鍵變化,也就找準了實施教學的支點。如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加和減》時,教師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題中蘊含的數量關系,如“籃子里的蘑菇個數+籃子外的蘑菇個數=一共的蘑菇個數”“一共的蘋果個數-吃掉的蘋果個數=剩下的蘋果個數”等,滲透對具體問題情境簡單抽象的能力養成。
二、經歷過程,找準“轉點”
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經歷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答問題、反思回顧等幾個步驟,教師要引領學生踏實地做好每一步,加深學生的過程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整體發展。
(一)“從讀轉畫”。讀題是理解題意的第一步。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讀題時間,要求學生養成抓住關鍵字詞、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并用“”和“”畫出關鍵詞,挖掘題中的隱藏條件,嘗試用簡單的線段圖或方格圖等梳理題意。如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的《乘法》,教師可先讓學生讀題:張亮折了4只紙鶴,李強、王艷和他折了一樣多。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只紙鶴?然后,引導學生標注題中的“李強、王艷和他”以及“一樣多”,要求學生多讀幾遍,思考這些關鍵詞的含義,以增強學生的讀題、悟題能力。
(二)從解到答。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進行思考,再依據分析有條理地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逐漸抽象出一些簡單的數量關系,進行從具體到抽象的初步轉化。同時,教師也要提醒學生關注解題格式的具體要求,解題過程要符合格式要求,解題步驟要體現自己的思路。以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的《有余數的除法》為例,教師可重點要求學生解決體現“去尾法”的問題。如:張老師帶了26元錢去買羽毛球,每個羽毛球4元,可以買多少個?該題列式為26÷4=6(個)……2(元),寫答案時要說明最多能買6個,多余的2元要舍去。
三、適度拓展,找準“變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因地制宜,以教材內容為基準,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發展能力。
(一)變條件,拓角度。教師可以改變題目中條件的展現方式,如可以將用文字敘述的條件改為用插圖或對話呈現;也可以添加多余條件,使得題目更貼近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學會辨別與篩選,進一步發展其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故意缺漏條件,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補充和完善,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問題的類型和結構等。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加和減》時,筆者對原題“草地上有8只黑山羊,9只白山羊,黑山羊和白山羊一共有多少只”進行修改,加入“還有10只灰山羊”,讓學生初步感悟要根據問題來選擇有用的信息,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二)變問題,拓思維。教師可以根據已有條件,設計多樣化的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度,使學生獲得既具有個性又扎實高效的解題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分析題目變化前后的差異,找到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逐步凸顯問題的本質,使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數學學習過程。如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的《乘法》,題目“每瓶牛奶4元,媽媽要買7瓶,需要付多少錢”可以改為“媽媽要買7瓶,她身上帶的錢都是10元面值的,需要付幾張10元的紙幣”。題目改變之后,不但要求學生能夠準確計算,還要求學生能根據計算結果進行估計和判斷,題目的綜合性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師應引領學生充分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并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促使學生的數學能力不斷發展。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