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艷
【關鍵詞】數學課堂 有效性 四種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10-02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有效教學,是2013年區培計劃——農村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培訓期間議論最多的話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其核心就是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有效學。課堂有效乃至高效與否要看“四能”:能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能否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能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興趣;能否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認為,小學數學課堂要達到以上“三學四能”,應從四個方面著力。
一、研教材熟學生,提高教師備課的有效性
有效的備課應有利于教師巧妙地教,促使學生學得快,學得扎實。備課不應單純備教材、備老師(教法),更重要的是備學生。教師應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出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個體進行鉆研思考,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讓枯燥的學習過程生動有趣起來,讓抽象的知識形象起來,讓機械的練習生動起來。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比的應用》備課時,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1.根據學生情況設定教學目標:會用比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研究教材,設定教學目標: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不同解法,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3.關注學生: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確定教學重、難點,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按比例分配問題。這樣,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如果教師一味追求難度、深度、廣度,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就跟不上。4.課后反思: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后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講授把握分寸,增強學生聽與學的主動性
教師的“講”在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但“講”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恰當地講。教師要把握學生的最佳思維狀態區間,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講清楚。實踐證明,一節課,學生只有前13分鐘狀態較好,13分鐘后學生進入疲憊狀態,這時,精神不集中、開小差、講小話的現象時有發生。上課時,教師如果不能把握分寸,面面倶到,講得太多太泛,學生聽課時的思維就會處于“休眠”狀態;若講得太深奧,學生聽課時會處于“茫然”的狀態,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學生的最佳思維狀態,恰當地講解,這對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解知識是極為重要的,蜻蜓點水或過深過透的講都無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思維鍛煉。
三、善于巧設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常用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并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學過的什么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幾倍?⑤怎樣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積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這一系列的提問,不僅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興趣的提高。
四、引導學生“三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一)動手:通過實踐操作,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識記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學生認知能力較差,其思維能力往往停留在具體形象的水平上,而小學數學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學單憑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容易感到疲勞,聽不進、記不住,效果就差。而調動多種感官,發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學生的積極性就高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了,尤其是在教學幾何的初步知識時,這樣做更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因此,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概念的理解,發展空間觀念,有利于學生建立起形與數之間的關系。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時,由于學生已學過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因此,筆者先提問:“如何把圓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去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很快知道圓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S=πr2。這樣通過動手操作,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二)動口:加強語言訓練,發展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學生對自己解題步驟和思路的解說訓練。如在解應用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審題,找出它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并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然后引導學生用清楚、準確、有條理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學生解說他人解題思路的訓練。例如,學校要準備一些練習本發給三、四兩個年級的學生,每人12本,三年級145人,四年級155人,學校需要準備多少本練習本?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做題,再讓學生把他們的列式寫在黑板上,要求用不同的解法,結果學生列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1)145×12=1740(本),155×12=1860,(本)1740+1860=3600(本);(2)145+155=300(人),12×300=3600(本)。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題目的理解,結合算式正確解說每一種解題思路。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弄清數理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動腦:優化練習,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每一次練習都要有針對性。教師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更要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設計的練習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練習時切忌機械重復。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不能靠增加課時和作業,而是要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把握好講授分寸,讓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中,在情感的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做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是呈主體或網狀的,是在教與學中交錯朝著教學目標進行的。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真正意義上實現課堂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