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恒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意識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13-01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都是教師講、學生被動聽,學生服從觀念比較強,導致課堂教學活動氛圍比較悶,學生的思維被壓抑,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筆者就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策略,以達到發展學生提問能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提問意識
數學問題起源于情境。離開了特定的教學情境,數學問題就失去了產生、研究的背景。為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從中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
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該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背景,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認知上的沖突,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應該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生活環境、認知水平等,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
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展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隨機事件和概率》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故事情境:請兩個學生上講臺,一個扮演賣彩票的商人,一個扮演顧客,其余扮演看客。賣彩票的商人為了推銷自己的彩票,對顧客說:“我們玩一個游戲,每一次刮開三張彩票。如果同時刮得同種顏色,可獲獎50元,否則你給我5元,試試看你的運氣如何?”顧客聽了之后,非常樂意,于是連續五次刮開了三張彩票,第一次贏了,接下來四次都輸了,嚇得他不敢再玩了。他轉頭問身后扮演看客的同學:“這個游戲公平嗎?”
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討論:有學生認為這游戲公平,是顧客自己刮彩票的;有學生經過思考后認為游戲不公平。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經過探討,學生很快也從概率的角度來分析,認為這個游戲是不公平的,因為商人沒參與進去,所以商人和顧客獲勝的概率是不相等的。
二、在觀察的過程中,培養提問意識
善于觀察,這是初中生學習數學應必備的一個基本品質。為了引導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培養提問意識,教師可以以實驗的形式來設計觀察情境,讓學生在一種蘊含問題的觀察環境中去思考。同時在觀察過程中應注意引導,讓學生能在圖形觀察過程中摸索到規律,開闊思維,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相似三角形》時,在講述三角形一個相似的條件是“兩邊成比例,并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時,教師為了設計觀察的情境,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畫圖實驗,然后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可以把“夾角”換成“角”嗎?引導學生動手畫圖。在測量驗證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圖形提出“角”和“夾角”的區別——夾角相等,兩邊不成比例的三角形是否相似等問題;再通過自己動手畫三角形,并進行測量和考證一番,得出“角”是不可能換成“夾角”的。這樣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相似判定的理解,在提問中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開展思維訓練,產生提問意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開展思維訓練,在思維訓練中培養學生尋根問底的質疑精神和思維品質。
在開展思維訓練上,教師應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誘發學生從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開拓思維,讓學生能始終突破思維的定勢,刺激學生思維上的興奮點,對事情能始終提出不同的質疑,從而能強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在上課前先分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已經裁剪為平行四邊形的紙張,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再讓小組推選代表,把每組的猜測結論匯報在黑板上。之后教師要求小組之間對猜測結論展開提問,如猜測結論是否正確,哪些地方還需要修改和補充?在這討論過程中,自然激發了學生的提問意識。最后,教師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折紙,親自動手驗證猜測的結論正確與否,并展開討論和交流。在這提問、自主探討、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發揮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激發了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獲得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有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提問意識,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真正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