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勛 王明星 張樹桃
摘 要:新課改要求小學課堂有一個高質高效的教學成果,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深入探究,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根據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構建一個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教學;高效課堂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走下了講臺,融入了課堂之中;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了……這一切的變化都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新時期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仍然是教師所需探討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談一下。
一、什么是高效課堂教學
所謂高效課堂教學,就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活動中,在確定的時間里取得高效質優的教學成果,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少懂到多懂,從不愛到熱愛。換言之,就是使課堂承載主動性、趣味性和生成性三大特征。
二、怎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1.充分的課前準備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就必須從兩方面著手:(1)教師要熟悉教材的內容和新課標內容,了解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之中所處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建立起一個科學而系統的知識體系。(2)教師要掌握學生心理、個性等多方面特征,根據學生興趣、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等制訂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要有條理性,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學習時感到混亂,無章可循,還要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和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產生學習興趣,建立起學習的信心,滿足心理的需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讓基礎稍差的學生能從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和充實,提高學習積極性,讓基礎較好、比較優秀的學生可以找到進步空間和高層次挑戰,提升學習水平。
2.結合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方案
傳統教學模式具有“填鴨式”和“灌輸式”的特點,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學習心理狀態,教學效率整體較低。要想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關注學生學習動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前,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基礎預設教學內容;課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知識掌握程度調整教學預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尤其要看到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特點,并依此設計教學方案。比如,設計一些趣味性濃厚的教學情景,開展一些適合小學生性格的教學小游戲等。
3.巧借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在全國各校迅速普及,教師應充分利用并發揮其功效,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的特點,熏陶和感染學生。多媒體將文字、插圖、視頻和聲音片段合理的融合在了一起,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認識到:有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并不代表就會擁有高效的教學課堂,我們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知識進行整合,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巧妙設計教學方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同步提高,進而實現高效教學。
總之,小學高效課堂教學是時代和社會的共同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有效的課前準備、結合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運用多媒體等策略融合在一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小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劉艷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教學研究,2012(32).
[2]祁志麗.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7).
[3]毛偉.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3).
(作者單位 甘肅省古浪縣定寧教育工作站)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