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作生
摘 要:高中新課改理念的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打造高效課堂,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鉆研。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因此作為老師,該放手時要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去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思考是自由的,相信他們的潛力也是無窮的。
關鍵詞:新課改;高效課堂;主體
新的《國家課程標準》關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高中新課改理念的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受此影響,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收獲不少,感受頗豐。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方式,也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幾十年來,在我們的課堂上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我們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強調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獲得知識和發展。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一直獨霸課堂。老師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裝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把學生作為一個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老師成了教學的中心,學生成了配角,只能被動地跟在老師后面走。
在筆者近十年的教書生涯中,也早已經習慣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我是權威,從頭講到尾。為了檢查聽課效果,也時不時地提問幾個學生。有時候也會設計一兩個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討論,而這樣的探究活動更多的是出現在公開課上。老師上課,總是習慣于老師喂,學生吃,不管學生喜歡不喜歡,能不能接受,吃下去能不能消化。這樣一來,學生吃得難受,老師喂得費勁。長此以往,學生聽的枯燥無味,而筆者卻講得滿頭大汗。學生累,老師也累。
誰來解放我們老師呢?只能靠我們自己。響應國家教育改革的號召,學校也提出要進行新課程改革,提倡課堂創新,提倡打造高效課堂。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新的教材,我茫然了。不知道新課程改革我該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樣的課堂才是高效課堂。有一次,校長的一句講話提醒了我。他講到了他帶領老師去廣州學習。他說在他們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廣州市丹陽六中的數學老師,叫荊志強,他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忠實追隨者和踐行者。奇怪的是荊老師大多數時間都不在學校,他到處去講學了。那他的數學課由誰來上呢?其實他所帶班級的數學課都是由學生自己組織講課,自己批改作業,自己解決問題,而學生的數學成績依然很好。我想,對于荊老師到處云游講學的本領我學不來,但他上課的方式值得一試。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于是乎,筆者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選擇了高二(15)班這個文科班。課前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選定兩名學生擔任上課的小老師去做準備,其實就是要求他們像老師一樣去備課。課堂上就由這兩位小老師給學生上課。剛開始,兩位學生由于準備得不夠充分,不知道怎么講,再加之有些緊張,還有點害羞,講得不夠好。于是,我對后面要上課的學生在備課、上課方面做了一些指導,并鼓勵他們大膽地去講。當輪到第三組的時候,就能準備得很充分了,課堂環節幾乎完整,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小老師備課非常認真,細致,重、難點也很突出。為了把道理講清楚,引經據典,有的從網上搜集,有的從課外書上查閱,經常舉出一些非常典型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言簡意賅,課堂效果遠遠地超出了意料。最讓我滿意的是課堂探究討論。每當小老師講完一個問題,就會有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還沒等小老師講完,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打斷小老師的講課開始發問了。可以看得出,有些問題是學生真的不懂,也有些問題是他們有意的刁難小老師的。但不管什么樣的問題,小老師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一定的解釋。期間我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有時候一位小老師提問,整節課總是盯住一位學生,每個問題都要他來回答。原本想這位被提問的學生和小老師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后來通過了解才發現,他們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有時候,當某位小老師上課時,學生就會給他提出很多問題要他解答,結果發現這位小老師是班里最優秀的學生,也是人緣最好的學生。筆者還注意到,一些學生在班里還有一些“雅號”,比如,有個叫李想的女生,學生都叫她“想神”,據說她數學學得超級棒,多難的題她都能解出來,因此得了“想神”的大名。還有一位叫馬鑫的男生,學生都叫他“馬心疼”,也有一位叫楊欣桐的女生,他們有叫她“楊心疼”,這樣的雅號還有很多。上課的時候他們也毫不避諱地叫上了,這無疑給課堂增添了幾分輕松和快樂。
學生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做什么呢?老師的任務有三個:一是組織和掌控課堂。每節課上課前,會做一個漂亮別致的開場白,就像中央電視臺節目“明星開講啦”中的主持人撒貝寧那樣。二是聽課。這個時候角色既是一位老師,也是一名學生。記下小老師講的精彩的地方和好的實例,更要記下小老師對課本內容理解膚淺的地方,尤其是要記下小老師講解失誤和講授不太清楚的知識點,最后還要記下學生和小老師回答得不太好的問題。三是講評。對小老師的授課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重點是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再進行強調和講解,對學生和小老師回答得不太好的問題再做必要的補充。
就這樣,課堂輕松而又不零亂,簡約而不簡單。越是到了后面,學生講課的熱情越高漲,都想爭先恐后地表現自己,他們把上課當成了自我表現的機會,把講臺當成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課也越講越好了。一學期的哲學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為了檢驗課堂效果,期末進行了一個小測驗,成績令我和學生都很滿意。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何樂而不為呢?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過:“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氣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然而,我們卻“瞎子放驢,不敢松手”。總感覺老師不講,學生肯定不懂,生怕講不到位,所以上課喊破了喉嚨一講到底,自習上還要加班加點。當然,高投入會有高產出,但效率很低。新課程改革要打造高效課堂,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鉆研。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該放手時要放手,相信學生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去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思考是自由的,相信他們的潛力也是無窮的。
參考文獻:
[1]荊志強.幸福地做老師: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4-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作者單位 甘肅省酒泉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