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琳
摘 要: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基礎,通過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背誦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英語寫作中使用背誦策略的班級與不使用此策略的班級在書面表達上存在著明顯差異,特別是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研究指出背誦在高三英語寫作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還為高三英語教學提出一些啟示。
關鍵詞:背誦輸入;英語寫作教學;實驗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正普及于高中英語課堂,網絡、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模式正在許多學校里成為現實。然而背誦這一傳統且最為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正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這一現象尤其凸顯在新課改以后,很多教師對新課程標準存在誤解,在他們眼中課改就是廢舊立新,認為背誦輸入是機械記憶,耗時耗力,因此學生就可以不背了。而對于高三學生來說,在較大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則將大多數時間花在大量做題上,因此他們對背誦極其輕視,在書面表達中,所用的詞匯均借助于漢語思維,再依靠語法編造句子。究其根源,還在于學生的語言輸入量不足。實際上,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高中生學習英語,大多是在學校課堂上,要在這樣一個非英語語言的環境中學好英語,除了強化訓練五項基本技能外,篇章背誦也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對此,該研究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筆者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背誦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一、背誦輸入的理論基礎
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1982)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習得語言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是指學生有了足夠的語言信息輸入量以后,在自然交際狀態下能脫口而出的語言綜合表述能力。因而教學的主要精力應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語言輸入上,以促進語言習得。最佳語言輸入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語言輸入必須是能夠理解的(comprehensible);(2)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in sufficient quantity);(3)輸入應該是有趣的(interesting)、關聯的(relevant)(張文忠,2000)。
在語言學習中,要流利地進行交際,語感(intuition)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加拿大語言學家Bialystok(1978)區分了兩種語言知識——顯性語言知識(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和隱性語言知識(im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顯性語言知識,存在于學習者意識層中的所有目標語知識,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等方面,學習者可以將這些知識清晰地表達出來。隱性語言知識是指存在于學習者潛意識中的那些內化了的語言知識,學習者不一定能夠清晰表達,但卻能不假思索地流利地使用語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語感。隱性語言知識越多,熟練使用目標語的程度就越高。課堂內學習的英語知識,開始總是顯性知識,但通過各種操練,能夠使其轉化為隱性語言知識,而背誦正是由于加強了知識的鞏固而能夠將原來顯性的語言知識轉化為隱性的語言知識。隨著背誦輸入的不斷增加,學生對所學目標語現象的敏感度將會不斷增強,隱性語言知識將不斷得到擴展,語感也將不斷增強,口語的流利程度也直接受益于語感的加強。此外,語言學家Sinclair(1991)認為語言是一個以語法為基礎的可分析系統,又是一個以記憶為基礎的公式化(即短語化)的系統,因此,背誦式語言輸入對詞匯的習得作用不言而喻,因為課文是由單詞、短語、句子組成的,背誦課文必然熟記“公式化的短語”,使其成為學生可直接運用的語言。
二、實驗的設計與結果
本文研究對象是筆者兩個教學班的學生,共108人,其中包括實驗組52人、對照組56人。兩組學生學習環境基本相同,學習積極性較高,有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為本研究實驗設計提供了合理基礎。實驗教材:新概念英語第二冊。因為新概念英語兼顧趣味和實用,課文短小精悍,語言自然地道,內容生動有趣,練習精當,富于針對性。從第25課起開始使用,原因是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從25課起同樣的關鍵句型又重新出現,材料難度略微加深,本教材的設計使那些學習有困難或者上課時斷時續的學生能夠趕上他們落下的課程。
實驗分兩個階段:(1)第一個階段:持續時間1個月。在第一階段開始之前,兩組學生已經參加了全市摸底考試。對實驗組學生進行背誦指導,并要求學生每天進行一篇文章的背誦;對照組學生只要求每天閱讀文章,完成書后練習。(2)第二階段:持續時間2個月。實驗組學生繼續進行課文背誦,并于背誦第二天進行課文的摘要寫作,對照組學生仍進行文章閱讀,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階段結束后,兩組學生參加全市期末統考。實驗畢后,與實驗組17位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旨在進一步了解他們對于背誦輸入對提高英語寫作的體會。運用統計軟件SPSS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表:
■
上表所列為第一、二、三次測試成績描述性結果,1為實驗組,2為控制組。兩個班級的平均分、標準方差、最小值、最大值如表所示,方差齊性檢驗在等方差假設下,兩次測試的顯著性概率Sig<0.05。
三、結論與啟示
結果表明在英語寫作教學中使用背誦策略的班級與不使用此策略的班級在書面表達成績上存在著明顯差異,提高率高的是及格分數段的學生。說明背誦輸入的方法對于基礎在及格水平的學生效果明顯。實驗結束后,我們通過個人訪問發現:(1)受試普遍反映背誦文章之后,心理上的緊張或者是焦慮會有一定的減輕,因為有了一個背景知識,他們更加自信了;(2)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邏輯思維和句子的銜接上有了進步,背誦范文使他們學到許多好的短語和句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把背來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實踐證明,背誦是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尤其對于高三寫作教學來說,正確合理地運用背誦輸入會加快英語語言信息的輸入,快速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豐富他們的英語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但是,在寫作教學中如何才能正確而合理地運用背誦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對學生的背誦加以指導,培養學生自主進行語言學習的能力
掌握一篇文章的三要素:主題、結構和語言特點,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的教學中應當從這三方面著手。首先要利用整體閱讀法的各種技巧指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準文章的主題,以便抓住中心,形成簡要的提綱。接著通過分析課文,掌握不同文體課文的邏輯結構,理清作者表述主題的思路,指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概括中心及段落大意,以加強背誦的邏輯性、系統性。在理解了課文結構、主題后,還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單詞、句型、對話。背誦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新的語言知識點,并能自如地運用到實際中,以達到交際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所選定的材料,盡力使學生的機械記憶變成一種有意義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才能成為長久記憶。
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文章進行預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以便抓住課堂上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學生要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地接受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另外,所選教材在注意到目標語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同時,內容不宜太長,并應體現趣味感和時代感,以便學生理解掌握,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課堂上采用以寫促背,以背促學的方法
我們在課上可以采取小組互助背誦法,自動自愿結成背誦對子,以兩人或三人為宜。相互競賽,遇到背記中的遺忘處,可請朋友提示,直到全部會背。小組之間還可以玩“背誦接龍“游戲,即一人背出上句,另一個人馬上背出下一句,如此不斷輪回。運用小組互助背誦法,加強了學生背誦的競爭意識,有利于背誦。另外,在實驗第二階段,筆者還進行了文章的摘要寫作,這樣的練習可以達到如下目的:熟記原文內容,積累語言素材;模仿句型結構,提高造句能力;練習謀篇技巧,學會摘要寫作。如果能堅持在學完每課后,都能完成一篇摘要,對寫作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教師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還可以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所鍛煉。以寫促背,以背促學,省時省力,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方法相結合
多媒體具有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它是視頻、圖像、音響、圖形和文本借助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而實現的有機結合。教師在發揮多媒體優勢時,通常采用英文歌曲、原版電影、中外學生英語演講錄像等材料,它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英語素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起著積極的作用。網絡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式,使學生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和娛樂的工具,激發了他們的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生上網閱讀相關資料,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另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布置和批改作業,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把背誦的任務布置下去以后,教師應予以檢查。通過檢查,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所要求背誦材料的掌握情況,發現學生在語音、理解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時糾正。檢查的方式可采用學生自查、老師抽查、考試考查等。只有適當地檢查,才能促進學生按時準確地完成背誦任務,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激發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背誦是語言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越多,背誦的越多,就會擁有更多的表達自己思想的句子,就會有更多的富有靈活性、選擇性的表達方式,就能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以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在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正確運用背誦策略,采取靈活多樣的背誦形式,并在背誦后加以大量的練習,使學生把背誦的語言材料加以活用,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發揮背誦對提高學生英語寫作及綜合運用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促進在新課改背景下整個高中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1978.
[2]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2.
[3]Sinclair J M.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孔金仙.背誦式語言輸入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9).
[5]張文忠.幫助學生建立自主性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報,2000(2).
[6]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胡杰.英語背誦教學的幾點嘗試[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9).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