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宇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占有主體地位。數學是一門講究創造力的學科,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探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
數學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探究學習是其中的一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
一、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寬松和諧的課堂教育氛圍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保障。教師要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民主化教學,教師不要擺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樣子,更不能輕易批評學生,否則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教師應當把學生放到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要給學生施加太大的壓力,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比較容易自主學習。
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根本,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研究教材,尋找教材中可能會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地方,既要依托教材,又要將教材靈活化。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給學生講解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點,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新知識的主動性會降低,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外形或者表面是三角形,然后簡單地畫出這些圖形。學生會想到紅領巾是三角形的,廣場上掛著的小旗子也是三角形的,通過這種方式引出三角形的知識。生活是知識的根本來源,從現實生活入手,學生的興趣容易激發。
三、設置問題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很多小學生喜歡問為什么,對未知的事物往往有一種強烈的探究精神。小學生的創造性通常是從疑問開始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營造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研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講解乘法的結合律和簡便算法時,教師就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課堂上板書以下內容,(15×4)×10和15×(4×10);(12×25)×4和12×(4×25),請學生計算這兩組算數,然后向學生提問:計算結果是多少呢?這時,學生會回答出結果,教師要給予肯定,繼續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引導學生得出規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一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即乘法的結合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象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高效率的教學活動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小組之間比賽等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能夠鍛煉思維能力,發現數學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韓兵.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0(27).
[2]任湘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08).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臨江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