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國琴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加速,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受到不良影響的概率加大,因此,各個學校都普遍存在“問題學生”,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干擾老師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教學效果。一直以來,關于“問題學生”的研究探討成為我國教育專家熱議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教學;問題學生;多角度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兒童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性、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取決于他的生命的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程度。”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對于兒童世界的認知,要通過對兒童言行的觀察所得,不僅要教好書,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即要成才必先成人。因此,“問題學生”的問題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大事,這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一、“問題學生”的界定
1.定義
“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
2.“問題學生”的類型
(1)智力低下型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因此,所有適齡兒童必須按文件要求就近接受義務教育,這樣,學校中存在極少數智力缺陷,但又不構成傷殘標準的適齡兒童,這類學生學習成績、各方表現都處于班級末等。
(2)頑皮搗蛋型
這類學生在學校中所占比例比較大,他們一般智力水平正常,甚至還特別聰明,但是卻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較差,對自己要求不嚴,紀律渙散,好表現,總想在教師、同學面前“露一手”。
(3)好逸惡勞厭學型
這類學生往往在中高年級出所占比例較多,一般比較好逸惡勞,品行不端,常常喜歡滋事鬧事,欺凌他人,不服老師管教。
(4)雙重性格型
這類學生在班級內的文化課中,各方面表現優秀,往往被公認為好學生,但此時問題處于隱蔽狀態,一旦到了室外活動課或者沒有教師在場的情況下,爆發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心理,其他學生必須圍繞他轉,經不起老師的批評,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極差。
二、“問題學生”的表現
1.實例分析
在筆者從事的學校三年級中,找出較典型的“問題學生”就其成因來共同探討研究分析。
2.形成原因及分析
(1)主觀原因
①心理原因
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可見,尊重是人的高層次需求之一。以上案例中的朱××、周××、趙××身上帶有“英雄氣概”的問題很明顯。
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因此,部分學生面對困難時,選擇逃避,自信心嚴重不足,長期影響下,形成了怕學習、怕面對家長、老師等,表現散漫,得過且過。以上案例中周××、楊××都屬于此類型。
②主觀意志
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部分沒有主見的“問題學生”,這類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外界干擾,不能形成正確的感知表象,不能判斷正確與否,便盲目執行。上述案例中閔×、趙××屬于此類型。
(2)客觀原因
①家庭原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獨生子女教育、留守兒童等問題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
筆者從事學校由民辦私立學校轉為公辦學校,且屬于新城區,相對來說,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父母工作較忙,平時也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只關注學生的文化發展,而輕視了思想發展,小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念,成為“問題學生”的概率就較大。
家長的溺愛,對學生所犯錯誤,不但沒有加以教育,反而加以袒護,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形成錯誤的審美觀、人生觀,成為名副其實的“問題學生”。當然,也有少數家長對學生要求過高,管制太嚴,導致學生心理的畸形發展,成為“問題學生”。
②學校原因
學校的教育環境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雖然學校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但是,重文化輕素質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由于缺乏老師的鼓勵,而更多的面對老師的批評,導致學生喪失信心,自暴自棄,成為“問題學生”。
③社會原因
當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學生間存在追求名牌,攀比、享樂不良現象,使其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從而成為“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一般不是單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學生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合作,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一旦缺乏及時的教育、指導,而是一味地責罵、冷漠、歧視,甚至放任不管,只會使這類“問題學生”更成問題,使他們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我們面對“問題學生”時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多與他們溝通,關愛、理解他們,當他們犯錯時,評判的同時更要及時地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哪怕只有一絲亮點,我們都要積極捕捉,用自己的愛心和恒心去感化、去幫助他們,使他們看到希望,增強自信,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虞雪華.“擾亂型”課堂問題學生的行為表現及矯正[J].思想理論教育,2008(06).
[2]楊福義.問題學生的自我概念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09).
[3]萬禮修.中學生問題行為與人格特征、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4]夏幫谷,劉素瓊.學生“德育問題”的類型及成因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9(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