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羽
【摘 要】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要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本文主要闡述如何開展初中學生物理自學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自學積極性,使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效率。
【關鍵詞】預習;自學;歸納;課后復習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這也就是告訴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同時也指出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才能培養起來。那么如何培養初中學生物理自學能力呢?
1.教學中要注意滲透物理學特點和方法教育
物理學是以實驗觀測結果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物理學規律往往用數學這一精確的語言來表達。培養學生自學物理的能力就必須使他們明確物理學的這一基本特點。物理方法是人們認識物理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物理學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教學的同時,進行物理學基本方法的教育。如:物理學中為了從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中揭開迷霧而抓住本質,常用假設法。
2.課前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2.1在初中物理課的入門教學中,啟發學生重視課前預習。在第一堂課引言教學中,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物理現象入手,如:提出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為什么總是落向地面,而不向天上飛?鋼鐵造的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到水里?夏天天氣熱,手搖扇子,扇扇子有何感覺?為什么有這種感覺?電閃雷鳴真的是雷公電母發怒嗎?手拿平面鏡,正對某一學生,這里面形成的像是誰?為什么鏡子里會出現一個和他一模一樣的像呢?出示電鈴,接通電源,電鈴發聲,這是怎么回事?讓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此時教師適時講解這些物理現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學好物理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說明學習物理是有用的。學好物理方法很重要,課前預習,是學好物理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產生預習物理的愿望。
2.2向學生提出“以課本為主,課前預習,學會讀書”的要求,及時布置預習提綱。教師擬寫預習提綱,其目的是要求學生抓住提綱主線學好章節知識,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測掌握知識程度。擬寫的提綱,還要求能聯系實際,結合學生特點,將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展示在他們面前。提綱形式要多姿多樣,可以是填空、選擇、判斷、作圖、計算、實驗、問答等。提綱內容要由簡到繁、由淺入深,有一定靈活性。如:在學習“物態變化”這一章節前,預習提綱可以按其內容可分為五種題型:(1)填空:要求列出本章應該掌握的物理概念:(2)問答題:這一節講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些概念和規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有哪些實例?看完課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問題?(3)課外小實驗:要求學生人人動手、觀察實驗現象,寫出簡單實驗報告;(4)判斷題:讓學生自測,自我評價自學效果。經常這樣訓練,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習慣。
3.課堂教學中安排好學生自學的時間和內容。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1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適當安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內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達到一定的效果,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所以教師必須擬出相應的思考題,使學生的自學有明確的目標,這不僅能提高自學效率,而且也能激發學生自學的積極性,以便于教師檢查,達到培養學生自學物理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產生疑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自學。如:創設兩個物理情景,一是讓兩個力氣大小不同的學生進行握酒瓶比賽,力大的握細端,力小的握粗端,同時用力反扭,結果力大的敗在力小的手中。二是預先包好兩包圖釘,其中一包將釘尖鉗掉,準備兩塊木質較硬且相同的木塊,讓一個力氣較大的男同學和一個力氣較小的女同學到講臺比賽,看誰先在木塊上按完五個圖釘(把處理過的圖釘給男同學)、全班同學都認為男同學一定能勝,結果眼巴巴地看著女同學率先按完五個圖釘,大家都非常奇怪,急于弄清原因。這樣教師很快就抓住學生心理,造成一種神秘而緊張的課堂氣氛。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出乎意料的現象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識,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教材,找出答案。
3.2深化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使學生將在自學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達到對新知識的消化和運用。為此,教師必須盡量給學生以練習、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提問質疑后,應及時安排練習,以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使知識得以鞏固。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1)開展專題性的課堂討論,提出一些有爭論質疑或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或分組討論,從中找出最佳答案。(2)準備一些能一題多解、一例多用,學生易“失誤”的練習題,讓學生動筆做一做,進一步打開學生思路,舉一反三,深化課堂知識。
3.3主導自學解答難點。對教材上有些概念和規律等難點部分,教師提出相關內容,讓學生理解和發表看法。教師可啟示學生,其他同學提的問題你有沒有想到過,提得對不對,回答得好不好,啟發學生在提問中積極思考,真正鉆進去。對于提出與課文重點有關的問題,則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拓寬知識面,把知識學活。這樣,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啟發和補充,或討論交流,或做一些相關實驗,逐步完善、弄懂弄通,變難為易。
3.4啟發自學學會歸納。學生看書是從“薄到厚”的過程,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把“厚書”變成“薄書”,即掌握要領,提取精華,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知識的總結、歸納工作。對重點章節要啟發學生歸納小結,做好自學筆記,培養自學歸納能力,否則,知識零亂,容易混淆。如:在講“物體浮沉條件”時,可給學生這樣練習:三個體積相同的小球處在水中不同的位置,試比較它們的重力、浮力的關系。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對浮力、重力、浮沉條件等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進一步系統化,使知識趨于完整。又如:在上《歐姆定律》這節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加以小結。這樣,既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有時間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可促使學生去認真鉆研教材。通過這樣歸納小結,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較系統,且條理清晰,理解透徹,運用自如。
4.重視課后復習以及作業自我訂正的學習環節
自學能力強的學生一般在課堂內不作詳細的筆記,只是在書本上做一些記號,而課后整理出的筆記概括性強,重點突出,有疑難分析,有注意事項等,他們的筆記不是教材的重復,所以學生通過課后復習整理出課堂筆記也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自學能力強的學生對錯誤作業的自我訂正意識強,他們學習主動積極。沒有依賴思想,為此教師要抓好學生作業訂正這一環節。如:一次獨立練習批改后,可以要求學生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小結:(1)本練習中有哪些題目不會做?是什么原因?(2)本練習中有哪些題目會做,卻做錯了?是什么原因?學生通過自我分析和訂正,找到知識和方法上的漏洞,能力上的缺陷,對練習出錯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認識,也進一步培養了自學能力。教學工作旨在讓學生把物理現象逐漸上升到基本概念、公式、圖像和規律,并用于解決問題,這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過程只有通過教師指導與學生本人的自學、理解、分析、歸納和運用才能完成。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做練習時認真審題,將運用概念、公式和規律列出式子,作出解答,并討論答案是否有道理,對錯解的題,必要時讓學生講出錯解過程,讓學生在糾錯中提高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初中學生掌握自學物理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同時學會探索,有利于科學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馮克誠.《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方法》.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錦豐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