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教育產業化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的決定性因素。文章主要從教育產業化發展的歷程來考查,經過梳理、對比、分析之后發現,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使得教育在產業化過程中處于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而從某些角度、某些領域來看,教育產業化對教育公平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關鍵詞】教育產業化;教育機會公平;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的是千百年來人類基本的價值訴求,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隋朝的“科舉制”,近代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倡的男女平等受教育,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潮及后來陶行知倡導的“小先生制”,1977年恢復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3年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教育公平的范圍、程度伴隨著教育、社會的發展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法制化不斷發展演進。自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將教育列為第三產業之后,教育產業化就深刻地植入我國教育政策中。近年來,對于教育公平的爭論愈演愈烈,人們普遍認為,由于來自產業化市場化的動力及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的驅動,造成了當前教育的偽公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主化思想的日漸深入人心,當前“民意沸騰”的對教育公平的爭論,人們對于教育公平的關注表現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激動熱烈。
一、教育產業化的界定及我國教育產業化發展的歷程
(一)教育產業化的定義
我國教育產業化理念大致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指采用多元化教育投資,銜接教育產業內不同層級類型教育,優化組織結構,促進教育產業與國民經濟其它產業部門間相互協調,形成完整的橫縱教育產業鏈條,實現教育產業聚集壯大。教育產業化是教育產業發展方式的宏觀設計,其具體措施方式可通過公共政策來選擇?!笨梢?,產業化是教育投資渠道多元化的一種手段和選擇。
楊東平教授精要地概括了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泛指利用市場手段擴大教育資源,利用市場機制‘經營教育的各種舉措。”簡而言之,這種所謂的“經濟主義路線”或者“財政視角”的教育改革,主要的出發點在于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運用市場化的方式獲得多元化的教育投資從而提高教育運作的效率。
(二)我國教育產業化發展的歷程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鼓勵和指導國家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擴大高等學校的自主權,可以在計劃外招收少數自費生”、“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1987年,原國家教委引發了《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民辦教育開始興起。從這兩份文件可以看出,國家對教育產業化還保持謹慎態度的。到了1992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教育劃為“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1999年,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教育的經濟功能、地位,明確了“擴大教育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教育改革基本思路和方向。直到2004年,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對教育產業化提出了嚴厲的抨擊:“教育部歷來是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的,因為教育是一個要體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門,教育是一種崇高的公益事業,對凡是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所以將教育產業化違背了我們的辦學宗旨,也違背了我們的辦學方針,也直接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梢哉f,直接違背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根本原則。所以產業化的問題,我們教育部是堅決反對的,是絕對不能把教育產業化的。教育產業化了,就毀掉了教育事業了。” 2006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我們要旗幟鮮明、公開地反對教育產業化。不僅教育部門要反對,各個政府部門都要反對,老百姓要反對、政府官員也要反對,大家共同反對,讓它如同過街老鼠一樣沒有市場。” “我國前教育部長、國務委員陳至立在2005年12月25日召開的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說到:堅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搞教育產業化?!敝链耍瑢逃嫘?、公平性的回歸似乎在經濟學強勢話語權的氛圍中取得了勝利。
二、教育產業化對教育機會公平的影響
(一)教育機會公平的內涵
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苯逃鳛槿说幕緳嗬晕淖值?、法律的形式某種程度上得以肯定,在世界民主化進程中起到積極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教育公平是一個表現為教育平等程度、氛圍不斷演進和深化的過程,根據教育公平發展側重點的不同,通常,把教育平等劃分為三個階段:起點平等,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現為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而進入20世紀后,則主要表現為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起點的平等主要是指教育機會、入學機會的平等。過程平等主要是指在接受或參與教育過程中的質量平等。結果平等主要是教育目標、教育成果積累的平等。在歐洲早期的“雙軌制”教育中,古典教育和大學教育被視為統治階層的天賦的世襲的“博雅”領地,這樣一來,統治階級用一種今天看來極為腐朽的專制的限定剝奪了下層人們接受高級、優等教育的機會?,F代科學與實踐的結果撼動了這一偽理——在不同階級、不同經濟狀況的人群里,人的智力水平幾乎是平等分布的。隨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顯示出一種普遍的一致性,教育不斷更新它本身存在的條件,遵循著各種有機途徑發展,在推進社會民主化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自身的民主化。
(二)教育產業化對教育機會的影響
把教育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使得籌資渠道多元化,行之有效地解決“教育經費之患”。盡管現在很少提及“教育產業化”這一詞匯,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已經扎根于各地教育行政理念里。對于教育產業化帶來的積極效用,厲以寧教授以經濟學的視角進行了解讀,“教育將在有效經營中獲得大幅度的教育經費增加,以解決總體性短缺的窘境;而在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經營開支,則將大大節省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并是國家教育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成為可能,以有效改變教育經費結構性的短缺現象,國家教育由此可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钡胤秸疅嶂杂诮逃a業化的動因之一,就在于通過民間的、社會的投資分擔,實現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實際上,在我國公辦教育領域,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依然發揮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一些特殊的高等教育(如軍事、教育、農業等)也是不能應用產業化思路來考慮的,這些領域政府應該運用政策、法律等手段進行宏觀的干預。endprint
考查分析西方國家高等教育領域的產業化成功經驗,我們不難看出,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入,使得教育資源和結構得到很大程度的優化,高等教育的活力得到激發,教育質量和效率都得以提升。由于政府的放權放活了教育,使得學校之間產生合理的競爭,從而使得學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學校多樣性的出現,是人們具備教育選擇權的前提條件。我們似乎看清了教育產業化經營所帶來的極大好處,所以產業化產業化成為政府有關部門的堅定的選擇。然而,由擇校熱引起的教育腐敗案件,如2008年8月5日原中關村三小校長王翠娟等人涉嫌貪污及2008年廣西大學附中4名副校長貪污案等等。由產業化導致的高學費,導致“新讀書無用論”、“因教致貧”及教育成為“新三座大山”之一。有“大學城”及“二級學院”,引起的人們對教育行政決策主體動機的質疑。以及對真正能體現教育產業化的民辦高校的嚴厲嚴格的準入制度,所折射出的教育行政化,等等。這些教育事件無疑是對學校教育價值令人悲哀的降格!
(三)影響教育機會公平性的因素
從整個教育史發展的過程來看,教育不斷發揮其促進社會民主化發展的職能,那么整個教育發展史也是一部文明史、民主發展史。今天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的“真誠地”“體面地”賦予了人們某些權利,說明了這一點?;蛟S,我們對教育公平時代的到來依然保持審慎的懷疑的態度,但我們回頭去看看整個教育發展的漫長路程,盡管路途艱辛,而且某個歷史片段還曾經表現出民主的徘徊甚至倒退。但是當我們再次面對今天的教育時,我們會欣慰地發現當前的民主化程度和范圍是以往任何歷史階段都無法比擬無法企及的。但是,教育本身的發展和更新,與社會的進步并不是呈現出線性關系的。教育必須經常檢查自身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推進它自身的民主化。教育不是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唯一動力,但是開放的民主的教育在促進社會民主化進程中是能發揮其積極作用的,而社會、經濟發展跟本地決定著教育公平的程度與范圍。
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二元分割以及“精英主義”教育路線的貫徹實施,加上歷史、文化的原因,造成了教育資源分布呈現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異。長期以來,在以社會本位傳統思想的引導下,加之社會資源的限制出現了“重點學校”、“重點班”、“尖子生”的思維成為定勢一直遺留了下來,并且在我國高考制度推行的過程中愈加被強化。另外,高校招生的“地主模式”“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地區間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以及教育的“削峰填谷”“照顧主義”造成的反向不平等。都深刻地反映出,政治力量、決策、價值導向對于教育公平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結語
從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來看,產業化是教育發展的一種手段,它在一定時期內高效地解決了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在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人們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沸騰的民意已經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人們當下對教育表現出的失望與無奈。
但是,當我們以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和深切反思一連串的觸目驚心的教育事件時,我們對教育產業化的態度表現出的態度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甚至對于高等教育領域的產業化會持肯定的態度。缺乏清晰的政治遠見,固化的封閉的政治結構,教育體系中的官僚習氣等等都直接地阻礙教育公平的發展。從某些角度、某些領域來看,教育產業化對教育公平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足見,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使得教育在產業化過程中處于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可以說教育市場的“無政府主義”、過度干預以及監控力度不夠,使得教育產業化衍生出一些消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薛曉琳.教育產業化的思考[J].文藝理論,2010(10).
[2] 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阮明華.對我國教育產業化的回歸與反思[J],商情,2010 (19).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馬月成(1985- ),男,云南瀘西人,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政法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