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喜
摘 要:一直被尊為學習語文的手段與學習之母的——閱讀文本和文字提取的技能,在歷來的實踐中被多次證明。通過這些實踐也可以看出閱讀心理本體的質量對閱讀效率來說尤其重要。在最佳心理狀態下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對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的糾正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心理。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心理;培養策略
一、學生閱讀心理與閱讀水平之間的關系
學生閱讀心理辯證統一于學生的閱讀水平。首先我們認為學生的閱讀水平能夠推動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心理。根據語言心理專家的觀點,所謂的閱讀就是閱讀者通過自身的視聽感知器官,從簡單的文字符號中獲取意義復雜的智力活動。這個活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判斷以及認知等諸多方面。因此,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發展與培養學生的各種心理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心理,一方面讓學生吸收了語文知識,陶冶了情操,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習慣,為將來創造文明的讀書習慣奠定了基礎。換一個角度來說,學生的閱讀水平又受到學生閱讀心理的制約與影響。也就是說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果具備良好的閱讀心理的話,就會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達到獨立的閱讀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感,熏陶情感,發展個性,豐富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反之的話,如果小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心理的話,就不會有很強的閱讀需求以及閱讀興趣,或者害怕閱讀,看到書就“頭大”。比如,筆者以前帶過一個小學生就具有很好的閱讀心理,班級里面的很多同學都無法與之匹敵,他們的閱讀心理都很差。在我上課的過程中,曾經拿出一篇文章讓學生閱讀,閱讀心理好的學生閱讀得很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懂得文章的主旨,而其他學生則要慢半拍,由此我們也能看出這是多么大的懸殊啊。
二、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心理
1.加強訓練,養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品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要知道閱讀是關于情感與認知的活動,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情感性。尤其是對語文教材來說,語文教材的藝術形象具有很強的魅力,情感要求也豐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勤于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善于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的情感與理性分析交融的過程中,全面發展其情感、品德、審美以及心理。在訓練的過程中,運用聯想教學。對于語文閱讀來說,聯想教學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閱讀不能沒有聯想,從而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融合。
2.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語文閱讀來說。學生在課上的閱讀量是極為有限的,因此學生必須在課下的時候,自己看書,增加閱讀量。這就需要學生具備很強的閱讀興趣,興趣會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與教師達到感情共鳴,那么這種興趣的激發是在什么樣的情景氛圍中產生的呢?首先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氛圍來創設教學情景,指導學生閱讀。筆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采用音樂渲染的方法,運用圖畫多媒體以及Flash動畫來創設情景。比如,在進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的教學時,在指導學生閱讀那些描寫爬山虎的片段時,為了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筆者先泛讀,利用自身的情感來感染學生,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自身對于該文章的感受,這也是響應新課改的需要。其次出示爬山虎的Flash畫面,配上舒緩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一個深層次的意境,最后讓學生自己朗讀。經過如此練習之后,學生的朗讀感人肺腑,聲情并茂,小學語文課堂閱讀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總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因勢利導,培養學生探究閱讀的心理
所謂的探究閱讀其實是學生主動進行閱讀,主動參與到閱讀中的一種閱讀方式,良好的探究閱讀心理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閱讀的材料與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作品,是文學的精華,藝術的瑰寶。可是這些文學作品受到當時時代的影響,或者內容與形式的限制,在當下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有瑕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因勢利導,啟發鼓勵學生去思考、辨析、探索、研討。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文章中單一的問題,看到多樣的系列化問題,這是一種閱讀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心理,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心理,讓學生形成樂讀書、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這樣的話不僅能從根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中也會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王洪智.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青年文學家,2013(36).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新前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