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相帶動、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仍存在一些制約性因素,影響著主體性合作學習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巧設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 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流、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走進中小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似乎成為一種時尚,但調查發現,盡管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但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著許多需要克服和解決的問題,其實施的有效性亟須提高。
一、巧設問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1.問題引領,克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從性。小組合作學習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例如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這節實驗課的教學目標是①知道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③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④像與物相對于鏡面是對稱的。在一次公開課上看到老師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上這節課:課前給每個小組都準備好了實驗器材,讓學生發揮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找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每個小組接到開始的指令后,全班學生只是按小組圍坐在了一起,可小組成員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以及這次實驗需要完成的目標也很模糊,大家只管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整個課堂鬧哄哄,卻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沒有實效性。
這時如果我們老師在學生開始實驗前加入這樣四個問題給學生討論:①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如何來證明?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是否等大,如何證明?③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如何證明?④像與物相對于鏡面是否對稱,如何證明?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些?設計這四個問題的目的不僅使學生對本次實驗所要解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而且無論是在接下來的小組討論中,還是分工合作實驗探究中都給學生指引了方向,大大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所以通過我們上面的巧設問題,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目的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物理思維的品質,也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2.分層推進,激發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基礎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者的角色,學困生成了聽眾,往往越過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其他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生中的獲益較少。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小組建設和管理不到位,學生圍桌而坐,教師不容易發現學生游離于學習之外,更容易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
同樣這時如果我們通過巧設問題就能很好地彌補這個缺陷。例如:在“認識磁體”這一探究活動中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磁體的五個知識點。如果要學生一上來就采用小組合作通過實驗把磁體的各個特點找出來,我相信這對基礎一般的學生來說并非易事。但我們如果把這個探究活動分解成①磁體的能吸引哪些物質?②在水平面可自由轉動的磁體,靜止時又有怎樣的特點?③磁體各個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④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是怎樣的?⑤如何使大頭針磁化,并把它制作成指南針?這五個問題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難度。這五個問題相輔相成,層層遞進。
二、關注五度,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那么要判斷問題設計得是否有效,就要求我們設計問題時不僅要做到具有啟發性、科學性、針對性和面向全體性,而且要做到“五度”。
1.適宜的廣度。物理教材的內容都較為紛繁復雜。教學不是要將所有的知識點都設計成問題,如果這樣,就會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結果一堂課下來,大多問題都只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領會。所以設計問題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以便深化知識,強化思維訓練,力戒面面俱到。如講授《走近分子世界》,我就主抓三個問題,①如何用實驗證明分子間有空隙?②如何用實驗證明分子在運動?③如何用實驗證明分子間吸引力和排斥力?這樣,一堂課就做到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2.合理的深度。一般說來,教師不要向學生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回答或書上有暗示性答案的問題,課堂提問應做到難易深度合理,這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更有利于學生深刻地透徹地理解問題,深刻地領會教材中所反映的實質性的東西。如我在講授“光的直線傳播”時,通過手影游戲的活動引出影子形成的原因,而教材只需要學生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就可以了,所以提問的時候很有講究,比如說,我可以這樣問“影子是如何產生的?”我想大多數學生碰到這樣的問題,馬上就呆住了。這非常不好回答,給人第一感覺就是無從下手。而如果把它換成影子形成的原因說明了光傳播時有怎樣的特點?這就大大降低了難度。
3.靈活的角度。“教無定法”。問題設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可以是問題的設計者,同樣學生也可以是新問題的生成者。這時需要教師具備教學的生成意識,善于抓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再次組織深入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電流的磁場”這節課中,在學習安培定則這一內容時,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采用什么辦法可以判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極與電流方向的關系呢?大部分學生一看這個問題覺得很簡單。通過小組合作自主學習,他們也很快能回答出來:“用安培定則: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N極”。而在此時就有一組學生代表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通電螺線管中電流方向好像與螺線管的磁極的極性有著什么樣的關系?他們在無意中發現了這樣的規律:如下圖所示,不管通電螺線管如何變化,通電螺線管上的電流流向,如果朝上,那么N極就在左方;如果朝下,N極就在右方。
對此我馬上給出一組圖片,并又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大家總結出通電螺線管中電流方向與螺線管的磁極的極性之間的具體關系?”最后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我們把安培定則一起簡化為“上左下右”(即通電螺線管上的電流如果向上流,那么N極就在左方;如果向下流,那么N極就在右方)這樣安培定則規律就更簡潔明了,學生更容易把握住最本質的內容。
經歷了這樣的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發現的喜悅、頓悟的驚喜和思考的快樂。最終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的靈活。
4.適中的密度。古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們在設計問題時,也應當如知時節的春雨,而不要一堂課一直問個不休。應注意提問的密度與節奏,我們要緊扣教材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問力求做到少而精。不要以為提問多多益善,把以前的“滿堂灌”變成“灌堂問”。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應在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時設計好關鍵性的精當的提問。
5.漸進的梯度。問題的設計時我們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盡量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淺易的問題回答上找到“成功感”,從而激發其學習探討的興趣,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能照顧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去積極思考,積極討論,積極作答,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如果說小組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駛向成功彼岸的帆船,那么巧妙的問題設計就是確保帆船少走歪路的指南針。它不僅能大大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而且能增強學生主動合作意識。因此我們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努力打造生本課堂的同時,還應巧妙地設計問題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從而營造一個更為和諧完美的物理生本課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