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安宇
摘 要:針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制度背景及實施情況,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實施規范體系的重要環節,又鑒于信息披露在資本市場的關鍵作用,將以“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為切入點,基于資本市場投資者的視角研究探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經濟后果。
關鍵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經濟后果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我國上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現狀分析,可以發現:
第一,內控信息披露主體。管理層充分披露其控制了解的內控信息,監事會積極監督內控信息的形成及披露,加之外部審計師的鑒證審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充分度和可信度增強;深市的披露主體較滬市更為積極,可能歸因于深市的披露要求更為嚴格且新近上市公司較多。
第二,內控信息披露內容。披露內容的詳細性程度較好,內容滿足規定的結構性要求且基木具備項目框架,內容形式相對完整且充實。但是,披露內容的實質性程度不高,主要體現在:①對內控缺陷的一認定標準不夠明確;②對內控缺陷的披露浮泛于形式,缺乏對公司現存內控問題進行正確認識和客觀披露,一定程度上回避對內控缺陷的披露;③期望得出內控有效結淪的同時,可能回避內控缺陷。
第三,內控信息披露媒介。我國上市公司在披露內控信息時對披露媒介的選擇,主要特點是:①重視披露媒介的權威性,自愿選擇吏多核心報刊;②認可高冗余度信息的積極作用,傾向選擇多家報刊以提高信息置信度;③除自身上市所在交易所網站以外,僅指定“巨潮資訊網”為網絡披露媒介。
綜其所述,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較高,且逐步規范;在相關法律法規不斷頒布與實施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內控信息披露制度體系正在形成,披露制度分步實施的步調穩健有序。公司內部外部獨立董事、注冊會計師正協力提高我國內控信息披露質量,通過指定高權威報刊并選擇多家其他報刊,多載體、高權威地披露內控信息,保證披露內容在結構框架和形式條款上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但是,上市公司對內控缺陷的認定標準不夠明確,缺乏對公司現有內控問題的正確認識和客觀披露;所以我國上市公司在期望得出內控有效結論的同時,可能回避對內控缺陷的披露。因此,關于內控信息披露內容的實質性程度有待重視與提高,獨立董事應該在此發揮更大作用,審視公司對內控存在問題的識別、披露、整改,在對內控報告發表獨立意見的同時關注內控報告內容的實質性程度。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經濟后果
(一)披露主體的經濟后果
管理層、董事會(獨立董事)、監事會及注冊會計師作為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主體,他們因可信度各不相同,從而影響信息披露質量。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最高、可信度最強,獨立董事、監事會、董事會與管理層的可行度依次減弱;對信息的控制度恰相反,依次增加。基于傳播者可信性效應的短期效果,注冊會計師審核意見的可信度最高,其作為披露主體的信息披露質量最高;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管理者自評報告的信息控制度最高,其作為披露主體的信息披露質量最高。因此,我們需要區分披露主體,實證分析披露主體如何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從而影響經濟后果。
(二)披露內容的經濟后果
信息披露內容直接決定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及配套《指引》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均有規定,但是對于披露內容的詳細程度、具體格式難以有明確的規定,導致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內容浮于形式,投資者難以了解公司內部控制的真實情況和實質問題。以《解釋1號》為依據,本文將從數量和質量兩個角度評析披露內容。數量角度考慮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評價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詳細程度。質量角度考慮內部控制缺陷及有效性結論:評價內部控制缺陷及其認定是否符合《解釋1號》規定;缺陷的整改情況說明是否針對公司自身的個案問題;有效性結論的表述是否符合《解釋1號》規定。實證分析披露主體如何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從而影響經濟后果。
(三)披露媒介的中間作用
加拿大著名的傳播理論家Marshall McLuhan:媒介就是訊息。媒介本身就蘊含著某些信息,信息披露媒介的權威性直接影響到信息披露的質量;同一信息通過多種不同媒介披露會產生信息冗余,信息冗余度的高低也影響信息披露的質量(Ashton t 1982)。因此,我們需要將披露媒介作為獨立的維度進行探討,實證分析披露媒介如何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從而影響經濟后果。
三、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經濟后果關系分析
Sengupta(1998)實證分析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與債務資木成本的關系,發現信息披露質量高的公司能夠以較低的實際利率發行債務,及時詳細的信息披露能夠降低債權人和承銷商感知的違約風險和債務成木,即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能夠帶來債務資本成本的降低。洪金明(2011)對信息披露質量的經濟后果研究發現,信息披露質量與銀行借款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公司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能夠獲得更多的銀行借款。魏明海等(2007)基于債務契約觀,提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作為一種重要的監督和約束機制,能夠減少債務契約簽訂后的道德風險,進而保護債權人利益。
綜合以上研究現狀,基于債權人視角,我們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對公司獲得新增貸款、改善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債務資本成本產生經濟后果。基于債務契約觀,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捉高企業財務報告的可靠性(Anna&Regina 2010)降低債權人對債務人違約風險的預期,從而減少債務契約雙方由于非對稱收益和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關于債務契約的逆向選擇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貸款對象的逆向選擇效應。基于信號傳遞理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夠降低債權人對債務人違約風險的預期,結合我國銀行信貸監管不斷強化的客觀現狀,使得公司相對易于獲得新增貸款。其二,貸款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夠降低債權人的信息風險,促進建立健全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內部控制機制,進而使得公司獲得更好的債務融資能力、降低債務資本成本。
四、建議措施
(一)完善內控信息披露的制度體系,保證披露制度分類分批實施的穩步推進
《關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通知》由五部委聯合印發,在充分考慮公司治理基礎、市值規模、業務成熟度、盈利能力等方面差異的情況下,決定在滬深兩市主板上市公司分類分批推進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根據要求,中央和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對內控體系和披露制度的實施期限是2012年,非國有控股的大型主板上市公司的實施期限是2013年,其他主板上市公司的實施期限是2014年。可見,近3年是內控規范體系實施的關鍵時段,必須進一步完善內控信息披露的制度體系,保證內控體系和披露制度分類分批實施的穩步推進,鼓勵上市公司在自愿的基礎上提前執行企業內控規范體系的披露要求。
(二)制定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細化內控有效性結論
關于內控缺陷問題,缺少認定標準會導致上市公司難以認定自己存在的問題是否屬于內控缺陷,以及屬于一般缺陷還是重大缺陷,會嚴重影響內控體系的建設。關于制定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解釋3號》應當盡快制定并印發,配合內控規范體系分類分步實施的步調,提高自評報告的實質性信息含量。“內控有效性結論”大都為一段描述性語句,缺少實質性內容;作為內控自評報告的結論章節,應當涵蓋關鍵性信息,便于投資者獲取信息。
(三)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外部監督職能,要求發表獨立意見并形成意見報告
獨立董事在參與公司各項決議的同時,應當關注內控體系的建立實施,就管理層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發表獨立意見并形成書面《意見》,提高內控信息的可信度,從而提高內控信息披露的質量。己頒布的內控相關制度中,并未涉及對獨立董事或監事會形成意見報告的要求;在鼓勵自愿披露的基礎上,我國應當對獨立董事和監事會提出要求,要求其履行內控監督職能,對管理層的自我評價報告進行審閱檢查并形成書面意見報告。
參考文獻:
[1]于忠泊,田高良.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真的有用嗎:基于會計信息質量、資源配置效率視角的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0):11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