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
摘要: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理解文化的生成基礎與現實功能,把握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實踐內涵,可以形成文化實踐的自覺意識。文化自覺促進思維創新,人們在文化實踐中實現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重新理解,在觀念變遷中形成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覺。促進思維創新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而培養踐行核心價值理念的哲學與文化人才,將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文化自覺;文化實踐;創新思維;哲學自覺
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2—0048—06
促進當代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與人的思維創新同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視文化的哲學規定與實踐選擇,認為文化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實踐是思維創新的現實棲居地。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建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交流體現了中華文化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胸懷。確認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文化規定,審視文化實踐進程中的觀念變遷,領悟在文化自覺中培育的創新思維,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價值。
一、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文化規定
從17世紀上半葉開始,文化研究在歐洲逐漸興盛起來。德國學者列維·皮格亨在1838年最早提出了“文化科學”概念,英國學者泰勒的《原始文化》與德國學者古斯塔夫·克萊姆的《普通文化學》都是寫于17世紀的名著。作為文化學的元理論,文化哲學彰顯了文化發展的精神境界。當代文化哲學汲取了馬克思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思路,不僅具有把握形而上的意義世界的思維旨趣,同時具有關注形而下的現象世界的實踐向度。在這個意義上,缺失生活內涵的哲學與缺乏文化品位的實踐都無法得到高估,因為哲學與生活通過人的文化思考與文化行為緊密交織,哲學、文化與生活處于同一界面,哲學思考為生活世界刻畫了文化“路標”。如果我們從哲學、生活與時代的關系角度把握文化的存在方式,就會更為關注文化發展的當代性,進而在實際生活中激活文化自覺的生命力。
我們通常理解的文化是承載人類思想的知識樣態,而知識與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差異。知識得到認同,往往以具有科學性為前提,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是指人文文化,不涵蓋展現人類進步路標的科學文化,人文文化既可以得益于科學的昌明,也可以用前科學的方式體現原初質樸的美,以從未經受科學洗禮作為標識。通常所說的文化和科學有時候甚至發生沖突,當技術理性主義膨脹,人類在一次次實驗中挑戰自然的范圍加大且程度加深時,必將遭遇文化批判,必將在文化引導中重新審視科技的前景。當文化實踐缺乏科學境界,甚至以蒙昧落后的方式張揚不健康的文化樣態時,必將遭遇科學質疑,必將在科學視野中確認進步的范式。只有規避二者的沖突,使之抵達“視界融合”,才能在開放的世界理解彼此,人文文化和科學相互影響,只有當人文文化與科學水乳交融的圖景得以呈現時,社會發展才會進入良性狀態。
英國物理學家斯諾在《兩種文化和科學革命》中將文化劃分為科學與人文兩種樣態,他后來在《再看兩種文化》中論述這兩種樣態的融合,認為融合的結果是產生“第三種文化”。我們可以將“第三種文化”稱為科學文化或文化科學,這種文化實現了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對接,在一定意義上是自然哲學或古典文化思想的螺旋式上升。但是,確立科學文化并不意味著可能取消原有的文化樣態,因為有些文化是不能被科學化的,也有很多科學是不能過多涂抹人文色彩的。但重視文化與科學的互動是必要的,這不僅因為作為文化實踐的文藝復興直接促進了科學的發展,而且在啟蒙運動中科學發展需要以人文精神研究經濟、文化在歷史中的作用。可以說,文化傳統和文化思潮時刻都在影響人們的科學實踐,在文化實踐中,我們對科學精神的人文意蘊與人文精神的科學取向均不可忽視。
新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后現代理論與后工業思維方式更新了人們的觀念,科技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知識與權力的關系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單向度的科學思維和挑戰道德的科學實踐也給人類帶來很多棘手的問題,如何處理全球性的公共危機,避免生活秩序失控,成為人們的現實關注。可以說,缺乏科學意識的文化實踐,對社會發展來說等于無。面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文化實踐既不能在科學思維中失去自我,也不能成為科學的孤島,而應以人文關懷的方式引導科學的進程,既摒棄盲目的實踐,又關注文化的現實,使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內在契合順乎自然。
當然,在科學處于強勢的時代,科學與文化的對接可能造成科學對文化的侵蝕,這種擔憂實際上是在提示人們謹守人文文化的社會功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4年發布的關于科學與文化之間關系的研究報告表明,“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活動的部分在其周圍的文化空間內已增長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好像正在代替整個文化本身。某些人相信,這只是由于高速發展而形成的幻影,這個文化的歷險將很快重新申明自己并把科學帶回到為人類服務中去。另一些人考慮,最新科學的勝利最終要給它統治整個文化的資格,而且文化之所以能繼續被大家知道,僅僅因為它是通過科學裝置來傳播的。還有一些人,被只要人和社會在科學的支配下就會受到操縱的危險所嚇倒,他們覺察到在遠處隱隱出現的文化災難的幽靈。”因而,重視促進科學發展,避免科學的負面作用,是當今應有的文化自覺。
文化是人的生成方式,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場域展開,對文化的解讀、構建與創新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樣態。蓋源于此,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省始終是學人的日常功課,而如何面對文化的生成基礎與現實功能,決定著文化選擇、文化判斷與文化批評的特質。在顛倒西方哲學傳統思維方式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經濟之于文化的基始意義,同時在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中闡釋了文化的反作用。列寧重視文化的反作用,強調文化的意識形態性,當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將文化研究作為理論生長點的努力則從另一個角度確認文化具有實踐內涵的廣義語境。當代文化走出了觀念論域,其政治和經濟功能得到深入探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的文化實踐則是不能忽視的獨特文化樣本。
從文化的現實規定與政治功能角度看,文化在人的觀念與實踐中反映政治、經濟與社會現實,同時以引導、反饋、激勵等方式發揮反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作為上層建筑的文化與經濟基礎緊密相關,即涵蓋“精神生產”、“藝術生產”和“意識生產”的“文化生產”要在物質生產與社會分工等層面加以考察。同時,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都可以歸屬于某種意識形態表達。概言之,“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文化發展是人們現實生活的重要環節,離開生活實踐的認知平臺,對文化的任何把握都只能是想當然的。
馬克思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文化,將文明、文學理解為類文化概念,他認為,“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12恩格斯同樣將“文化生產”與物質生產視為人類生活內在聯系的有機體,認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l引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發展導致了“市場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使“交往成為世界交往”,“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因而,超越以往的文化基礎及其表達方式,建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文化發展格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實踐內涵角度看,建構符合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以之推動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文化實踐中確認文化觀念的反作用,方能以文化的方式呈現解決現實問題的力量。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地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列寧提倡培養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新人,在智力、體力、勞動力、審美能力等方面塑造和諧發展的人,使之具備獲得解放的先進文化。為此,必須“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師地位的問題,而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
當代西方的馬克思主義重視對現實社會文化環境的批判,堅守文化“領導權”意識,對復雜的文化現象作多重解讀。這種研究在一定意義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話語,對文化與帝國主義、文化全球化與民族化等關系問題的分析頗有價值。面對當代社會的文化焦慮和文化危機,“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充分說明文化過去的本質神秘性……這種文化的過去暫時恢復了生命和溫暖,再一次被允許講話,在完全陌生的環境里傳達那早已為人們忘記的信息。”以文化批判的方式面對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審視影視、音樂、廣告乃至習俗、語言中的大眾文化符號,確實彰顯了理論批判的實踐特質。可以說,對技術理性、大眾文化、意識形態乃至現代性的批判從微觀層面呈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在場方式。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時期,文化的人民性和大眾化始終得到高度重視。新文化運動以來,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特質并使之現代化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對文化發展進行多角度的探索。對“文革”的反思使人們進一步理解文化發展的理想形態,“有文化”被視為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維度。“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在發展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實踐。
二、文化實踐與人的觀念變遷
文化始終處于變遷的過程中,文化變遷力圖在傳承中創新。文化發展不能從零開始,無法擺脫傳統起點,但保守泥古的懷舊情結、熱衷平均的怠惰意識、囿于經驗的偏執觀念等文化基因也在某種程度上減緩文化發展的速度。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體驗日常生活質感的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更為實際。學術界既研究文化自覺如何可能的理論問題,又研究促進文化自覺的現實舉措,致力于追蹤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化變遷,概括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人們意識到應避免極端對立的思維方式,以對話的態度辯證地安頓日常生活的價值取向,致力于把握人的文化世界。
文化自覺促進思維創新。我們應力圖更新陳舊的思維觀念,推動跨文化理解,關注世界文化發展潮流,摒棄文化偏見,倡導寬容的人文精神,理解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時代特色,在分析文化特質的過程中確定人性生成與社會發展的成因。當代文化發展指向生活世界,對人們思維觀念的導向作用是從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角度切入的。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更新了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觀念,轉換了人外在于自然的單向度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視為一體的存在。為此,對現代科技的弊端表示深深的憂慮,呼吁徹底反思由技術理性崇拜導致的社會發展的沉重代價,對征服自然的技術理性、強權政治的國家意識及大眾文化的物欲泛化提出了批評,同時看到“與自然和解”乃是當代人類文化實踐的自覺選擇,因為文化發展意味著文化主體與對象世界的共同發展。為此,我們應站在時代高度審視文化世界,優化人類的生存環境,自覺檢討改造自然的手段,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可能,呵護自然得以調節的運作機制,為后代人的自然權力承擔道德責任。
其次,更新了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觀念,轉換了人與人疲于競爭的對抗性思維模式,將人與人的合作共贏視為最重要的交往方式。胡塞爾強調的“交互主體性”與哈貝馬斯強調的“商談倫理”得到重視,人們在合理表現自我的時候,通過交往和商談與他人達成理解、交融和共識。人與人之間從斗爭走向合作,從競爭走向多贏。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文化圖景表明,每個人都應當與他人積極交往,每個人可以參與商談,彼此的認同必經交往和商談而達成。當代文化發展是開放的,人們在對話中走入彼此的思想深處,在文化交往中超越自身。
再次,更新了關于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觀念,轉換了個性與公共性內在緊張的思維模式,使人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人們重視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既看到“作為一個人,就是去成為一個人”的重要意義,也意識到“作為一個人活著,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框架之中,在其中,我和我們都一同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之中,這個共同體作為一個視界為我們所擁有。”在回顧歷史的同時展望未來,深化對人類日常生活世界的哲學理解。
最后,更新了關于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觀念,轉換了個人完全能夠把握自我的思維模式,將自我及其實現作為人的發展的核心問題來看待。“自我”是哲學研究的重要對象,自我意識是自黑格爾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當今時代,人對自我的理解與認同成為文化自覺,自我實現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當代文化建設強化人對自我的呵護與超越,強調心理健康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將人的心理危機當作一般的生活現實加以考量,使心理對話成為生活的常態。為此,我們應當研究提高人們心理素質的精神生活方式,使人的自我實現逐漸抵達更高的文化層次。
在深入闡發文化發展的內在追求,訴求大眾文化價值提升的同時,必須注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當代人思維創新。我們在思索整個時代文明觀念的同時,應當看到中國走向現代化也是一種文化選擇。其成因主要為前現代的傳統文化、工業文明中的科學理l生、以檢討理性為核心的后現代文化。使中國現代化的成就得到世界認可,使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能缺失必要的文化考量。應確立健康的文化心態,使獨立的個}生意識符合社會現實,培育現代社會的文明觀念,促進文化主體的自由選擇,以和諧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科學發展的理論眼界構建幸福中國,將全面發展視為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覺。
三、培育創新思維的哲學自覺
人是文化的存在,也是哲學研究的主題。人才培養是文化建設的任務,也是哲學傳播的目的。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文化是悠遠綿長的無形力量。面對復雜多樣的文化生活,我們應當在保持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關注文化的個性培育,呈現社會發展的人文精神,創造面向未來的文化再生機制。“文化的自覺必先做到哲學的自覺——哲學的自覺是文化自覺的前提,進而也是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精神條件。”只有培養符合時代精神的哲學與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使人們擁有愛智慧的學養,才能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在當今時代,包括體力、智力、潛力等的人的能力和人的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培育創新思維是促進人的素質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創新是人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維度,培育具有較高文化水準的哲學思維,無疑能促進人的自我實現。思維創新是揚棄陳舊思維觀念的動態過程,馬克思主義總體性辯證法是思維創新的重要方法,促進思維創新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思維創新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思維觀念的徹底摒棄,而是改變傳統思維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向度,激發傳統思維觀念的時代活力,使之獲得新的文化支撐,融入新的文化環境。為此,我們應以文化視角觀察世界,進一步更新思維觀念,在文化語境中解讀當代生活,對變幻莫測的時代做出哲學診斷。
文化強國與人才強國內在一致,因為建設文化強國需要人才支撐,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的人才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才和文化從來都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其實都是文化選擇的結果。在當今時代,我們應立足于文化發展的國際視野,觸摸時代精神的文化脈搏,提升文化創造的自覺意識,進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而培養踐行核心價值理念的哲學與文化人才,將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中之重。
思維創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倡導全面協調可持續思維創新,以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消除各種阻礙社會發展的弊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對搞好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必須進一步促進思維創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奏出社會發展的強音,以現代化思維方式發展現代化事業,以全球性思維方式解決全球性問題,是社會發展對人們提出的現實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漸突破原有的計劃思維。計劃經濟的初衷是建立無失業且有可觀發展前景的可規劃社會,但計劃經濟思維滋生了人們的精神惰性,缺少公共意識和責任感,進而產生了封閉觀念。計劃經濟輕視價值規律,藐視私人財產和私人經濟的文化觀念一度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當人們感到制約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時,又對舊體制存有深深的依賴,社會發展因而遭遇競爭壓力與思維陳舊的障礙。在當今時代,當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時,傳統工業文明也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化。為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培育人們的創新思維。
思維創新要求樹立起競爭、創新、平等、效益等新觀念,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走勢,有效地解決一系列矛盾,揚棄壟斷文化、官本位文化和侵權文化,特別是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的人們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變革,告別司空見慣的傳統思維邏輯,謀求社會發展的文化轉型。只有在思維創新、社會轉型和文化價值重塑等層面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內涵,順應時代要求,緊跟時代潮流,具有開放、寬容的胸懷,改變固有的傳統觀念,才能在市場經濟時代穩步前進,在全球化視閾中增強社會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創新是思維創新的重要表征,營造社會發展的文化氛圍,務必著力提升當代人的文化素質與文明程度。之所以強調文化建設對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倡導健全的文化發展機制,原因在于文化具有無形而持久的作用,通過人們的細微之舉循序漸進地改變社會。在當今時代,我們必須站在文化高度,以歷史眼光和主體意識反思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反思全球化時代對中國文化生活的影響。調節市場經濟運作中產生的文化沖突,推動經濟環境的人文建構,確立科學發展觀念與文化發展境界,從文化角度審視個體創造行為與社會發展舉措,解決當代人的文化矛盾,在對社會事件的文化解決中品味復雜之后上升的單純。
“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文化發展倡導思維創新,推動了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的觀念變革。在當今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正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國際舞臺上展露風采。為此,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中國人必須使思維創新與時俱進,立足當代世界與中國發展的實際,在思維創新的同時推動社會實踐領域的創新,對日常生活加以價值檢審,實現文化發展的新境界。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1 4l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62.
[6]詹姆遜.政治無意識[M1.王逢振,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0.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8]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9]雅斯貝爾斯.智慧之路[M1.柯錦華譯.北京:國際廣播文化出版社.1988.50.
[10]胡塞爾.現象學與哲學的危機[M].呂祥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135.
[11]郝立新.哲學的自覺及其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11-10-26.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