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玲 趙麗華
摘要: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于2016年9月在七年級開始使用。有幸作為參與者,切實感受到了新教材的更換帶來的清新氣息,為我們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留足了廣闊的空間,但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教育教學提出了巨大挑戰,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對新教材編寫和使用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編寫;使用
一、教材編寫的不變與創新
(一)不變
1、依據課程標準不變。無論是以前的初中思想品德還是現在的道德與法治都是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堅持對初中學生的思想引導,彰顯人文性、注重實踐性,體現綜合性;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上強調能力目標,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
2、教材內容設計總體知識體系不變。新教材編寫總體知識結構仍遵循單元課題下課題、框題、小標題、正文層層遞進展開的形式組成。為老師和學生總體把握教材知識體系提供良好的思維路徑。
(二)創新
1、教材具體板塊設計。部編人教版教材特別注重單元導語,課導語的設計與推敲,并且內容包含一定的思想性,既能貼近學生、引發興趣和渴望,又能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沖擊,引發學生對熟悉現象或問題的反思。
2、生活經驗的教學線索暗含于每一課。每一框題的內容設計通過思維演進的方式以經驗型活動形式串聯起來。每一框題都由運用你的經驗開始,將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作為道德學習的起點;隨后通過“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等活動內容設計在不同層面讓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自由表達、分享、交流,進而引導學生對自身經驗的反思、調整,最后均以“拓展空間”結束,使教學能夠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
3、重知識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結合,教材以初中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據,以青春生命在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以及全球關系中的發展為線索,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提煉生活主題,統籌安排各年級內容,七年級以學校生活為主,八年級以社會公共生活為主,九年級以國家政治生活為主[3],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在價值引領方面站得更高。
如: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學習新天地》學習主題[2],不局限于技能層面,學習方法的學習。而是引領學生突破狹隘的學習觀,樹立學習不僅局限于學校,生活處處時學習的觀念,在學習生活中注重體會學習對于個人成長和持續發展,對于人格、品格的涵養的重要性,提出學習能點亮我們的生命。
4、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體現。教材關注人類優秀文化,重視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初中學生品德發展,無論是學習主題的命名,還是正文表述,語言都盡可能引入傳統文化經典,其次,在案例選擇、活動設計等方面也盡可能安排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如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伴成長”一課中,教材首先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兩個繁體字,各個偏旁形象生動的圖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古人創造“學習”二字的精神內涵。
二、使用建議
(一)正確認識知識問題,處理好知識與價值的關系。該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內容有很大改變,但無論怎么變教材內容都必須以知識為依托,因此教學中不能忽略知識,不能沒有知識,知識是思維豐富性、深刻性的基礎。沒有基本知識作為支撐,很多問題是無從認識和分析的。但知識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活用。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我們要將“以依托知識,但根本在于價值觀的教育,在于影響人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的改變,影響人的德行與人格健全,在于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認真專研教材,把握教材,明確教材各版塊設計的意圖和價值。本套教材各版塊遵循思維演進路徑設計,為教師教學提供清晰的教學線索,如:教材每一框題都通過活動+正文+活動的形式設計,一開始都用“運用你的經驗”引入主題,通過正文文字,正面陳述有一定知識支撐的觀點和原則,再通過“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與感悟、方法與技能”等活動進一步深入分析,揭示矛盾,最后通過“拓展空間”,把課堂內容延伸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如果沒有更好的教學思路或教學活動呈現方式,建議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每一個活動設計的意圖和價值,將其充分整合利用,實現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呈現。
(三)重視“體驗式活動”教學方式。本套教材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以問題解決統領課堂,以活動來貫穿課堂,引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絕不能是教師的簡單“告知”和“灌輸”。重視學生對體驗和感悟,利用創設豐富的教育情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
(四)創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個體經驗的自由表達。本套教材重視學生個體經驗,但要讓學生個體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得以表達,讓學生敢于分享、樂于分享,教師必須為其創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如:在七年級下冊《悄悄變化的我》]第二個探究與分享: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說說應該怎樣看待這些變化?[3]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并充分表達自己進入青春期后面對身體變化的真實感受,幫助學生梳理情緒、抒發情感,緩解和改善進入青春期伴隨身體變化可能出現的不良情緒,獲得情感上的理解與認同。
操作建議:教師在學生發言之前一定要做好鋪墊,教師對學生的表達不作何評價,只表達自己對學生青春身體變化的理解與認同。同時要使學生明白,進入青春期出現的各種生理變化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感受也會不斷變化,這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可以與學生約定一個月后繼續討論這個話題,靜待成長與變化。
(五)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指向,靈活選擇教學策略。本套教材活動設計較多,“探究與分享”活動涵蓋面相對其他幾種活動設計較廣,但每一個“探究與分享”的設計都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如:(1)“思維拓展型”:側重對他人觀點或幾種不同的觀點思考與探討,關注矛盾、沖突、困境等層面。不一定帶入個體體驗,問題設計有開放性;(2)體驗反思型”:強調活動內容需激發學生個體生命體驗,引導學生與自身生活經驗展開深度對話的;問題設計較為開放(3)“情境討論型”主要側重運用教材設計的具體情境,針對情境內容進行探討,問題設計明確、具體(4)“行為導向型”:主要側重行為和能力的鍛煉,要求學生通過行為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動,問題設計也較為開放。因此課堂教學需根據活動不同指向靈活運用教學策略。
三、教學實踐困惑
本套教材在編寫上有很多亮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也遇到一些困惑。比如:(一)為了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回避“過多知識的講解”但為了串聯起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仍會從教材中尋找“知識框架”或斷落中心句,再通過活動將其串聯起來。(二)面對考試壓力,從教材中尋找可供復習與備考的“知識點”仍是專研教材,設計課堂教學的重要著力點。
這就導致實際道德與法治課堂形式上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體驗,易造成教學形式化,當然,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對新教材的靈活把握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認真貫徹落實新教材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努力專研,一定能找到與新教材理念相符合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參考文獻: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Z].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2016
[2]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道德與法治.[GB]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道德與法治[GB]..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