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要:語文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學科之一,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及培養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行,學校更加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情感上達到共鳴。鑒于此,本文主要對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在現代教學理念中,情感教育是一種共鳴性教育模式,是執行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小學,是學生各種思維形成的重要階段,故情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小學生性情品質的培養,即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審美能力。小學生涉及的知識較豐富,展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思想,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審美對象。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情感教育,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也有利于其情感素養的培養,且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及提高也起到促進作用。
(2)有利于熏陶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有利于啟發、挖掘及喚醒學生的情感意識。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展仍不夠成熟,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較弱。教師的情感取向會對學生的情感取向產生較大影響。所以,教師應注意引導并培養學生的健康、高尚情感節操與愛憎分明的處世態度。
(3)有利于調節情緒。小學生年齡較小,加上涉世較淺,對周圍事物有著較大的熱情及好奇心,且情感豐富。在該階段,學生的情感控制能力相對較弱,認識問題也較膚淺,情感易外露。針對這些特點,教師應注意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主動與其進行交流、溝通,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以便對情感進行有效地控制。同時,教師還應主動為學生營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情感教育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分析
(1)正確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
挖掘并分析情感之音。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內容都是表達對自然、祖國、人民的深摯感情,且教材中安插有美麗的圖片。所以,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注重情感的傳遞和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挖掘與分析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通過優美的小詩或嚴謹的華文實施情感教育,讓學生可以陶冶情操。對于不同的課文,教師的教學也應具有針對性。比如,在人教版《我愛故鄉的楊梅》中,首句就寫道“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抓住人物的性格、動作、神態等,通過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
(2)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小學生情感易受多種因素影響,所以,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實現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該節內容時,教師可事先在網上尋找一些關于風景的圖片或視頻,然后在上課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或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在看到美麗的風景圖片或視頻后,不禁感嘆“真美”。通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字蘊含的意境,并能用心感受,仿佛身臨其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主動與學生交流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教師只有對其心理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可掌握其心理變化情況,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認真投入到學習中。然而,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用真情實感去與學生達成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具體來說,教師應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在課堂上應改變高高在上的姿態,多親近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消除對教師的恐懼感;②在平時的交談中,應采用親切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多傾聽學生的傾訴,了解其內心想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增加對教師的信任感與喜愛感;③適當留一些時間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使其在交流中增強同學情誼,并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④給予學生高度的尊重與重視,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級、同學及老師眼中的地位,增強其自信心,從而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學習中。
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途徑。情感教育作為執行教育的關鍵環節,其應用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語文教師正確認識情感教育的地位,并在教學中貫徹落實,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