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梁
【摘 要】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衡量這個國家在當今國際世界中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輸出和文化傳播比重的增大是當今時代全球傳播的一大特色。我國應當抓住機遇,大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帶動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環境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面臨著眾多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借助大眾傳媒及其他多種途徑,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抓住“文化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機遇,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媒體素養,科學合理地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國際傳播 中國文化 軟實力 提升
一、文化與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很難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 “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①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偉大財富和遺產,文化繼承的重要性不亞于任何經濟財富的繼承。文化是構成軟實力的基本元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基本決定了其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范疇。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是由硬實力和軟實力所構成的,一個國家的軍事、經濟、科技等能夠明顯顯示在大眾視野下的力量為一個國家的硬實力。
二、國際傳播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
1、當下文化軟實力傳播的特色
文化輸出和文化傳播比重的增大是當下全球傳播的一大特色。②其最明顯的就是“跨文化表現”。“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筆者對于“跨文化表現”的定義是“在文化交際中,各種文化現象的譯碼與譯碼形式外殼的變化”。比如說英語單詞“toast”在翻譯成為中文時成為“吐司”,它具體的“跨文化表現”是中文對于“toast”的譯碼處理運用了音譯手法,但是十分形象,“吐”在中文中與嘴有關系,當人們看到“吐司”時,能夠迅速聯系到與嘴有關的食物。這個例子也說明了時代進步對于世界文化融合的積極作用。
2009年3月19日晚,美軍開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行動,伊拉克戰爭爆發。新華社巴格達分社特約記者賈邁勒·哈希姆·艾哈邁德通過海事衛星電話向新華社報告了這個消息。新華社的英文特急稿“WARNING SIRENS SOUND IN BAGHDAD(巴格達響起警報聲)”以及快訊“美軍發起攻擊,巴格達響起爆炸聲”應聲上天。由此,新華社成為第一家向全球發出“美國對伊開戰”消息的媒體,這就是科技進步對人們生活的改變。媒介是促進世界文化融合的加速器,人們可以通過網站、報紙、雜志、書籍等對周圍世界的發展進行宏觀的把握。媒介的發展對信息傳播起著巨大作用。媒體是文化軟實力的主要傳播載體,只有強大的媒體后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之中,因此我們要抓住媒體高速發展的機遇,大力改變國家形象。
2、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刻板成見
刻板成見(stereotype),又稱刻板印象,由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和新聞工作者李普曼提出。所謂刻板成見,指的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③西方國家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中國的點點滴滴,進而產生了偏差和成見。前幾年中國科學家開展“夏商周斷代工程”,本是純學術的考古研究,某些敏感的西方媒體卻由此嗅出了“正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情緒”,一個普通的事件,在西方媒體的不客觀報道下,發揮著其意見領袖的作用,使西方大眾對中國的刻板成見越來越深。刻板成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間性,目前的世界大環境過于復雜,我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新問題,我們必須實施一系列措施以應對這些問題。
3、基于文化認知偏差的嘗試——《國家形象片》的誕生與傳播
介于西方世界的刻板成見,當下中國也在進行著新的嘗試來改變外界對于中國的成見。2011年1月17日,《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開始在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以每小時15次、每天共300次的頻率播出,至2月14日,中國國家形象片共計播放8400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啟動了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的拍攝工作,該片是為塑造和提升中國繁榮發展、文明開放、民主進步、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而設立的重點項目,是在新時期探索對外傳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該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時長30秒的電視宣傳片,另一部分是時長15分鐘的短紀錄片。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自立項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參與和民眾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對于此次國家形象片的開山之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以《中國國家形象片》為機體的——中國國家公關時代已經悄然而至。按照傳播的客觀規律來說,傳播活動都是雙向的,對于中國符號的對外傳播,我們應該提供合理高效的對策。我們的對外宣傳,對于本國而言是走出去,但是我們同時要更自信、更合理、更突出地向世界傳達出我們的友好、我們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自信和實力更好地把握和提高我國在世界公關時代的主動權、話語權。
三、中國文化軟實力在國際傳播下的提升
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提高文化軟實力有著迫切而深遠的意義。在上文中已經論證了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傳播大環境,簡而言之就是機會與危險并存的局面。面對如此局面,該如何提升我們潛在的文化積淀?其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迫在眉睫。我國文化軟實力還處于發展中階段,需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在國際交往層面和國家內部層面的文化軟實力。對于國際內部層面,每一時期的國家發展模式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顯著意義。文化吸引力來源于文化形象。④近年來,文化軟實力建設問題正逐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目標中上升到國家戰略構建的層次。
1、國家發展模式對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決定性意義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給予我們許多新的提示與意見。
在文化自我覺醒方面,《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中國的文化覺醒必須堅持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思路去創造自己的文化出路。文化的自我覺醒,其實就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自我認識、自我了解。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為深入人心時,我們的文化將會擁有強大的內涵力量。文化自我覺醒就是文化自覺作為思想的覺醒,它反映的是一個民族在文化層次的自我感悟。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就是要深刻領會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價值,準確把握文化發展的歷史方向,清醒地認識到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明確形成文化發展的現實任務。對于國人的文化自我覺醒,筆者認為其本質是中國文化的本位繼承性回歸。所謂中國文化的本位繼承性回歸指的是國人對于中國文化合理內核的辯證繼承,也就是文化揚棄。文化自我覺醒對于國人尋找中國符號有積極的作用,流失文化符號的損失將直接限制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同時也會遏制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文化維模是一個國家文化傳統繼承與發展的基礎。文化維模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提出的。帕森認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經過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相對穩定的結構模式,以保證文化的積淀、凝聚、存儲、言傳得以實現,也是吸收外來文化成分,形成新傳統的基礎。十七屆六中全會的主題——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發展,給我國的文化提出了新的路子。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使得中國文化離不開傳統、離不開歷史長河。我國的文化是基于土地為根基的農業文化,而以歐美為主的西方文化是以海洋為開端的漁業文化。對比兩者不難發現,中國文化的含蓄在于退讓,西方文化的熱情在于激進。兩個文化的交流必定會有文化的沖突。中國文化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維模階段,我們要堅持文化維模的聯系,保證自己文化的傳承和實現,在這個基礎上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融合。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同樣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目前中國對外傳播的瓶頸是我們過多吸收了西方文化,人們的周圍充斥著大量以西方符號為主的文化活動,譬如情人節、圣誕節等,而中國傳統文化卻在逐漸流逝。我們在做對外文化傳播時要正確維模,正確保留和正視中國傳統符號。合理的文化維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強大后盾。
2、國家文化環境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原動力
我國的硬實力增長飛快,但是,文化軟實力同現在的經濟實力相比,還有較大落差,文化軟實力還是個“短腿”。我們在經濟大環境的構造下,還要重視文化環境的提升。
我國文化環境的構成,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我國的文化環境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造就者。國學是中國文化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重振國學對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孔子學院扎根世界各個角落,世界上掀起了中國風、漢語熱。在這種背景下,要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在向世界大眾介紹我們獨特的風俗民情,展示餐飲、武術、舞蹈、雜技、京劇等文化的同時,更需要注意在價值方面介紹我們的傳統學術文化和思想觀念。在世界多元化競爭中,要想真正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國學是競爭的根本之舉,也是最佳的媒介。同樣,大學文化也是構成中國文化環境的因素之一。大學文化在整個文化的河流中起著積淀傳承的作用,同時大學文化創造引領著國家民族的未來文化。大學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在于大學精神,建設一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的核心大學文化很重要,一個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校園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環境的構造,對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全民族全方位文化素質的提升,需要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不斷推動文化創新。自身文化的提升,必定會增強其競爭力,同時我們需要一個翹板,以便更好的將中國文化推出去,媒體便是最合適的。
3、借助大眾傳媒,結合自身文化優勢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上文中,我們已經論述了《國家形象片》的問題,媒體對一個文化的核心價值傳播至關重要。大眾傳媒就是以廣大受眾為基礎,以各種媒體為載體的集合。大眾傳媒是各個機構的整合優化。隨著新媒體的發展,Web2.0時代的到來給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了新的傳播平臺。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人。當中國的友好符號在大眾視野中頻繁出現,某一區域的領袖人物對于這些友好符號的共同意義有了友好的解碼,再通過領袖人物的宣傳,使得中國文化有了更廣泛的傳播。同樣,我們知道文化的交流需要有自己的共同空間,大眾媒體本身就具有擴大這種意義空間的作用。那么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主力軍媒體尤其是對外媒體應當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呢?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走得快”,而是“走得遠,走得從容”。
首先我們需要提升媒體的理論素養。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作為主力軍的媒體尤其是對外媒體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即政治理論素養的提升。政治上的成熟以理論上的成熟為基礎,沒有理論上的清醒和堅定,就沒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工作中,時時學習,不斷提升我們的政治理論素養,就能提高我們為人民服務的能力。我們的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增進理論積淀是作為文化傳播主力軍的媒體的基本任務,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媒體從業者文化認知素養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很重要。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主力軍,媒體在對外報導時要有一定的文化認知素養,這不但是對自己文化的審視同樣也是對他國的文化理解。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做文化傳播工作時,不能觸碰到他國的文化禁忌。跨文化的活動,都是為了使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在對彼此文化包容的狀態下所進行的文化交流。媒體對文化認知素養的提升必定會有助于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的表現,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提高媒體文化素養,必須著力于構建學習型媒體。古人云,“人不學,不知義”、“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治心養性,提高文化素養,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提高我國媒體從業者的文化認知素養,開展學習教育是基礎,豐富的對外文化活動是載體,我們要加強學習型媒體的建設,提升媒體從業者的自身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0:13-18
②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32、248
④張玉國:《國家利益與文化政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37
(作者: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