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因素及其護理對策分析

2014-09-12 01:49:45沈紅艷徐志君
中國現代醫生 2014年18期
關鍵詞:危險因素

沈紅艷+徐志君

[摘要] 目的 分析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因素,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對200例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Pearson單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術后感染因素。 結果 17例術后感染患者共檢出致病菌17株,其中革蘭氏陰性菌12株,占70.59%;革蘭氏陽性菌4株,占23.53%;真菌1株,占5.88%。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β=1.119,OR=3.052)、惡性腫瘤(β=2.014,OR=7.478)、貧血(β=1.585,OR=6.063)、手術時間(β=1.010,OR=5.755)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 結論 致病菌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年齡、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引發術后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應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 開腹子宮切除術;術后感染;危險因素;致病菌;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737.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8-0079-03

Analysis of abdominal hysterectomy factor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 of infection after excision

SHEN Hongyan XU Zhijun

Quzhou City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Quzhou 324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 factor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The general data of 20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abdominal hysterectomy,the causes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Pearson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All 17 strains of pathogens were detected,Gram negative bacteria were 12 strains(70.59%),Gram positive bacteria were 4 strains(23.53%),there was one strains of fungi(5.88%).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tumor, m alignant, operation time, incision length, anemia, hospitalization tim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P<0.05).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55 years of age or older (β=1.119,OR=3.052),m alignant tumor(β=2.014,OR=7.478),anemia(β=1.585,OR=6.063),operation time (β=1.010,OR=5.755)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P<0.05). Conclusi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age,m alignant tumor, anaemia,operation time are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We should adopt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ce ofinfection nursing measures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Key words] Abdominal hysterectomy;Postoperative infection;Risk factors;Pathogen;Nursing countermeasures

開腹子宮切除術為婦科最常見術式之一,是早期主要的子宮切除術式。由于手術切口大,術野可清晰暴露,最大程度減小盆腔粘連、子宮體積大小等帶來的影響[1]。但手術中患者腹腔、盆腔暴露于空氣可增加醫院感染的幾率[2]。因此,分析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對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參考文獻及本院情況制定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3]。入選標準:①無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無嚴重慢性疾病者;③惡性腫瘤無轉移者;④年齡18~70歲;⑤學歷水平在初中及以上。排除標準:①入院前白細胞計數異常或者已經出現感染者;②病歷資料不完整者;③存在精神或者智力障礙者。年齡27~68歲,平均(47.12±9.19)歲,年齡<55歲117例,≥55歲83例;病情分布:子宮腺肌瘤56例,子宮肌瘤63例,子宮頸癌32例,宮頸上皮內瘤變35例,子宮內膜癌14例;住院時間:<7d 138例,≥7d 62例;住院季節:春冬季107例,夏秋季93例;學歷分布:高中以下129例,專科及以上71例。

1.2 調查方法

根據目標性監測的方法對監測對象進行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監測內容包括病人的基本資料、醫院感染的出現時間、術前術后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手術時間、住院季節、病情、手術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年齡、感染時間、手術切口分泌物培養結果以及感染部位等。術后感染診斷標準參考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4]。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endprint

2 結果

2.1 術后感染情況

200例患者中出現術后感染17例,感染發生率為8.5%。醫院感染發生在術后2~9d,平均(5.4±1.1)d。7例患者切口感染,占41.18%,術后發熱和泌尿道感染各5例,各占29.41%。

2.2 病原菌分布

17例術后感染患者共檢出致病菌1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2株,占70.59%;革蘭陽性菌4株,占23.53%;真菌1株,占5.88%。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2.3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2.4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3 討論

3.1 術后感染情況

目前醫院感染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課題,尤其是術后感染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5]。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還是有術后感染病例出現。在本組患者中17例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占8.5%,其中主要感染部位是手術切口,手術切口感染率在40%以上,與Dronge AS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

從表1可以看出,本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占70.59%,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為主,二者占47.07%;而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占17.65%,與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相似[7]。

3.2 術后感染危險因素

近幾年關于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且研究結果也不盡一致。Apisarnthanarak A等[8]的研究顯示,危險因素主要有術后腸功能紊亂、貧血癥、間斷導尿、術后失血>500mL、尿路藥物治療以及術前未使用抗生素。而王西玲等[9]的研究發現,術后血腫、年齡>50歲、術前住院>3d、惡性腫瘤、導管留置>7d等是術后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本研究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其中惡性腫瘤的OR值最大為7.466,提示惡性腫瘤大大增加了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因為惡性腫瘤細胞能夠對機體的免疫機制產生抑制作用,且腫瘤代謝產物也能夠抑制機體的免疫作用,導致惡性腫瘤患者抵抗能力嚴重下降[10]。其余依次為貧血(OR=4.822)、年齡≥55歲(OR=3.052)、手術時間(OR=2.766),子宮惡性腫瘤、子宮肌瘤等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缺鐵性貧血,而缺鐵較為顯著的影響是減少了T淋巴細胞的數目,降低了中性粒細胞數、淋巴細胞的殺菌能力,因而較容易出現術后感染[9];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逐漸衰退,更加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襲,而且免疫系統殺菌能力也逐漸減弱;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患者遭受致病菌侵襲的幾率逐漸升高。

本研究還發現,術前使用抗生素≥1 d、術后使用抗生素≥3 d均對術后感染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提示對于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前1 d或者數天、術后長期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減少術后感染的危險性。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術前使用抗生素主要是為了抑制或者殺滅患者自身、手術區環境當中的細菌,當手術結束縫合切口后,術前使用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僅限于此段時間[11]。

3.3 術后感染防控措施

加強圍術期患者用藥,藥物使用時間應包含整個手術過程,總體應用時間控制在24 h之內。可以于術前30 min~2 h使用抗生素,如果手術時間在5h以上或術中出血量大于1000 mL時,可根據手術情況給予第二次抗生素藥物使用。對于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的患者,可以根據其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選取針對性抗生素,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手衛生管理 ,加強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做好術前準備,尤其是營養不良、貧血等患者,術前改善其全身狀況。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加強手術操作技能,減少對鄰近組織器官的損傷[12]。

綜上所述,年齡、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引發術后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做好術前準備,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宋國敏,方歡. 流程再造在手術切口感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1289-1290.

[2]廖小萍,胡美霞,陳麗華,等. 產科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22-23.

[3]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5):67-68,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36-52.

[5]Duan SZ,Usher MG,Mortensen RM. PPARs:the vasculature,inflammation and hypertension[J].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s,2009,18(2):128-133.

[6]Dronge AS,Perkal MF,Kancir S,et al.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J].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141(4):375-380.

[7]Kirkland KB,Briggs JP,Trivette SL,et al. The impact of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the 1990s:attributable mortality,excess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and extra cost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1,20(11):725-730.

[8]Apisarnthanarak A,Jones M,Waterman BM,et al,Risk factors for spinal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a community hospital:a case-control study[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0,4(1):31-36.

[9]王西玲,王宇,殷亞亞,等. 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1-42.

[10]張海敏,張海琴,趙正杭,等. 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發生與抗生素應用時機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12):76-78.

[11]阮曉翠,周毛嬰,張騰飛. 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7):935-936.

[12]岳莉,張云,劉麗麗. 聚維酮碘對陰式子宮切除術后陰道殘端感染的預防[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25-726.

(收稿日期:2013-11-08)

endprint

2 結果

2.1 術后感染情況

200例患者中出現術后感染17例,感染發生率為8.5%。醫院感染發生在術后2~9d,平均(5.4±1.1)d。7例患者切口感染,占41.18%,術后發熱和泌尿道感染各5例,各占29.41%。

2.2 病原菌分布

17例術后感染患者共檢出致病菌1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2株,占70.59%;革蘭陽性菌4株,占23.53%;真菌1株,占5.88%。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2.3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2.4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3 討論

3.1 術后感染情況

目前醫院感染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課題,尤其是術后感染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5]。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還是有術后感染病例出現。在本組患者中17例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占8.5%,其中主要感染部位是手術切口,手術切口感染率在40%以上,與Dronge AS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

從表1可以看出,本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占70.59%,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為主,二者占47.07%;而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占17.65%,與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相似[7]。

3.2 術后感染危險因素

近幾年關于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且研究結果也不盡一致。Apisarnthanarak A等[8]的研究顯示,危險因素主要有術后腸功能紊亂、貧血癥、間斷導尿、術后失血>500mL、尿路藥物治療以及術前未使用抗生素。而王西玲等[9]的研究發現,術后血腫、年齡>50歲、術前住院>3d、惡性腫瘤、導管留置>7d等是術后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本研究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其中惡性腫瘤的OR值最大為7.466,提示惡性腫瘤大大增加了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因為惡性腫瘤細胞能夠對機體的免疫機制產生抑制作用,且腫瘤代謝產物也能夠抑制機體的免疫作用,導致惡性腫瘤患者抵抗能力嚴重下降[10]。其余依次為貧血(OR=4.822)、年齡≥55歲(OR=3.052)、手術時間(OR=2.766),子宮惡性腫瘤、子宮肌瘤等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缺鐵性貧血,而缺鐵較為顯著的影響是減少了T淋巴細胞的數目,降低了中性粒細胞數、淋巴細胞的殺菌能力,因而較容易出現術后感染[9];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逐漸衰退,更加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襲,而且免疫系統殺菌能力也逐漸減弱;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患者遭受致病菌侵襲的幾率逐漸升高。

本研究還發現,術前使用抗生素≥1 d、術后使用抗生素≥3 d均對術后感染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提示對于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前1 d或者數天、術后長期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減少術后感染的危險性。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術前使用抗生素主要是為了抑制或者殺滅患者自身、手術區環境當中的細菌,當手術結束縫合切口后,術前使用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僅限于此段時間[11]。

3.3 術后感染防控措施

加強圍術期患者用藥,藥物使用時間應包含整個手術過程,總體應用時間控制在24 h之內。可以于術前30 min~2 h使用抗生素,如果手術時間在5h以上或術中出血量大于1000 mL時,可根據手術情況給予第二次抗生素藥物使用。對于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的患者,可以根據其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選取針對性抗生素,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手衛生管理 ,加強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做好術前準備,尤其是營養不良、貧血等患者,術前改善其全身狀況。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加強手術操作技能,減少對鄰近組織器官的損傷[12]。

綜上所述,年齡、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引發術后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做好術前準備,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宋國敏,方歡. 流程再造在手術切口感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1289-1290.

[2]廖小萍,胡美霞,陳麗華,等. 產科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22-23.

[3]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5):67-68,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36-52.

[5]Duan SZ,Usher MG,Mortensen RM. PPARs:the vasculature,inflammation and hypertension[J].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s,2009,18(2):128-133.

[6]Dronge AS,Perkal MF,Kancir S,et al.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J].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141(4):375-380.

[7]Kirkland KB,Briggs JP,Trivette SL,et al. The impact of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the 1990s:attributable mortality,excess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and extra cost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1,20(11):725-730.

[8]Apisarnthanarak A,Jones M,Waterman BM,et al,Risk factors for spinal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a community hospital:a case-control study[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0,4(1):31-36.

[9]王西玲,王宇,殷亞亞,等. 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1-42.

[10]張海敏,張海琴,趙正杭,等. 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發生與抗生素應用時機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12):76-78.

[11]阮曉翠,周毛嬰,張騰飛. 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7):935-936.

[12]岳莉,張云,劉麗麗. 聚維酮碘對陰式子宮切除術后陰道殘端感染的預防[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25-726.

(收稿日期:2013-11-08)

endprint

2 結果

2.1 術后感染情況

200例患者中出現術后感染17例,感染發生率為8.5%。醫院感染發生在術后2~9d,平均(5.4±1.1)d。7例患者切口感染,占41.18%,術后發熱和泌尿道感染各5例,各占29.41%。

2.2 病原菌分布

17例術后感染患者共檢出致病菌17株,其中革蘭陰性菌12株,占70.59%;革蘭陽性菌4株,占23.53%;真菌1株,占5.88%。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2.3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感染單因素分析結果

2.4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術后感染多因素分析結果

3 討論

3.1 術后感染情況

目前醫院感染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課題,尤其是術后感染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5]。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但還是有術后感染病例出現。在本組患者中17例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占8.5%,其中主要感染部位是手術切口,手術切口感染率在40%以上,與Dronge AS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

從表1可以看出,本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占70.59%,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為主,二者占47.07%;而革蘭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占17.65%,與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相似[7]。

3.2 術后感染危險因素

近幾年關于開腹子宮切除術后感染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且研究結果也不盡一致。Apisarnthanarak A等[8]的研究顯示,危險因素主要有術后腸功能紊亂、貧血癥、間斷導尿、術后失血>500mL、尿路藥物治療以及術前未使用抗生素。而王西玲等[9]的研究發現,術后血腫、年齡>50歲、術前住院>3d、惡性腫瘤、導管留置>7d等是術后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本研究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惡性腫瘤、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貧血、住院時間在術后感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55歲、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術后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其中惡性腫瘤的OR值最大為7.466,提示惡性腫瘤大大增加了術后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因為惡性腫瘤細胞能夠對機體的免疫機制產生抑制作用,且腫瘤代謝產物也能夠抑制機體的免疫作用,導致惡性腫瘤患者抵抗能力嚴重下降[10]。其余依次為貧血(OR=4.822)、年齡≥55歲(OR=3.052)、手術時間(OR=2.766),子宮惡性腫瘤、子宮肌瘤等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缺鐵性貧血,而缺鐵較為顯著的影響是減少了T淋巴細胞的數目,降低了中性粒細胞數、淋巴細胞的殺菌能力,因而較容易出現術后感染[9];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逐漸衰退,更加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襲,而且免疫系統殺菌能力也逐漸減弱;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患者遭受致病菌侵襲的幾率逐漸升高。

本研究還發現,術前使用抗生素≥1 d、術后使用抗生素≥3 d均對術后感染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提示對于開腹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前1 d或者數天、術后長期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減少術后感染的危險性。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術前使用抗生素主要是為了抑制或者殺滅患者自身、手術區環境當中的細菌,當手術結束縫合切口后,術前使用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僅限于此段時間[11]。

3.3 術后感染防控措施

加強圍術期患者用藥,藥物使用時間應包含整個手術過程,總體應用時間控制在24 h之內。可以于術前30 min~2 h使用抗生素,如果手術時間在5h以上或術中出血量大于1000 mL時,可根據手術情況給予第二次抗生素藥物使用。對于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的患者,可以根據其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選取針對性抗生素,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手衛生管理 ,加強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工作。做好術前準備,尤其是營養不良、貧血等患者,術前改善其全身狀況。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加強手術操作技能,減少對鄰近組織器官的損傷[12]。

綜上所述,年齡、惡性腫瘤、貧血、手術時間是引發術后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做好術前準備,根據患者具體狀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宋國敏,方歡. 流程再造在手術切口感染控制管理中的作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1289-1290.

[2]廖小萍,胡美霞,陳麗華,等. 產科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結果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22-23.

[3]王西玲,王宇,余玲,等.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15):67-68,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S].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36-52.

[5]Duan SZ,Usher MG,Mortensen RM. PPARs:the vasculature,inflammation and hypertension[J]. 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s,2009,18(2):128-133.

[6]Dronge AS,Perkal MF,Kancir S,et al. 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and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J].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141(4):375-380.

[7]Kirkland KB,Briggs JP,Trivette SL,et al. The impact of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the 1990s:attributable mortality,excess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and extra cost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1,20(11):725-730.

[8]Apisarnthanarak A,Jones M,Waterman BM,et al,Risk factors for spinal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in a community hospital:a case-control study[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0,4(1):31-36.

[9]王西玲,王宇,殷亞亞,等. 護理干預對預防手術室感染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1-42.

[10]張海敏,張海琴,趙正杭,等. 剖宮產術后感染的發生與抗生素應用時機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12):76-78.

[11]阮曉翠,周毛嬰,張騰飛. 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7):935-936.

[12]岳莉,張云,劉麗麗. 聚維酮碘對陰式子宮切除術后陰道殘端感染的預防[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725-726.

(收稿日期:2013-11-08)

endprint

猜你喜歡
危險因素
急性胸痛惡性事件危險因素的早期識別及治療策略
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險因素及其相互關聯的臨床研究
甲狀腺非微小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研究
產后抑郁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因素的分析與探討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50
產科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12:34
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29:29
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與保健指導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33:36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應分析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及臨床護理對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成人|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77777|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片|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黄| 日韩在线影院|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日韩123欧美字幕| 找国产毛片看|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亚洲视频影院|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欧美精品色视频|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啊嗯不日本网站| 午夜影院a级片|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在线视频97|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二级毛片| 天堂网国产|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久久福利片|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久久semm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毛片| 亚洲第一区在线| 国产95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