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玨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把高校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素質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為了增強本門課程的吸引力,提高課程實效性,應該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對本門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實效性;生活世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94-0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思想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但是,其課程中包含的內容都是老生常談的一些話題,學生學習這門課時缺乏學習知識的新鮮感,又容易對政治說教的教學方式在心理上產生一些抵觸情緒。另外,學生對道德法律的實際遵守和踐行中仍有難處。所以,這門課要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有新穎的教學設計理念,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并推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回歸“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是從哲學中引入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更多的可以看作一種交流對話的教學,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考試、找工作等外在目的。他們的目的在于自身,作為講授的教師就不能單單停留在概念的灌輸方面。因此,回歸“生活世界”顯示更為重要,它有明確性、整體性的特征,它能保證這種課堂交流的有效性。岳偉在其《論教育實踐的生活世界轉向中》概述這些特征:“第一,絕對明確性。生活世界是一種人們非常熟悉的但往往又不能引起人們思考的知識,即胡塞爾所說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非課題性;第二,總體化。生活世界的總體化,是指個體的生活歷史、生活形式和其他主體的生活歷史、生活形式的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從而構成一個集體共同居住的總體化的生活世界。第三個,整體性。生活世界是由多種要素相互纏繞在一起的整體,它就像一個看起來非常透明卻難以穿透的“灌木叢”。
基于此,進行該門課程教學設計時,應秉著把大學生的生活實踐放在第一位的核心原則,堅持正面教育與剖析負面問題相結合,堅持思想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相結合的理念,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了解學生需求,貼近生活實際
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了解學生。90后學生自信張揚,特立獨行,思維方式開闊,價值觀念西化。他們獲取信息更快捷,知識更豐富,也使其在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們的前輩,在知識結構的復雜和多樣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慮得比教師還多。這就要求“基礎”課老師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僅停留在講解教材的層面,而是需要吃透教材,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從而滿足學生獲取多樣化知識的需要。了解學生的需求,是要跟學生打成一片,真正的走出他們的生活,寓居于他們之中,從而體會他們的想法,真正的了解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真切的引導。
2.關注學生思想,注重導向教育
基礎課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所以必然要對學生思想變化,進行動態的導向教育。教師應該使學生能夠面對自己的思想困惑,循序漸進幫助其解答。
以愛國教育為例,在釣魚島事件中,部分學生的一腔愛國熱血,想通過游行示威表達自己的訴求,加之受網絡謠言的煽動,容易出現過激行為。課堂中,教師針對此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理性愛國,合理表達,把愛國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并就“今天的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愛國行為”進行廣泛討論,在討論中,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針對言行偏激的情況,加以深入剖析,給予正確導向。
3.引領學生發現生活,促進認同轉化
基礎課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除了培養學生的品格和公民意識之外,同樣還肩負著開啟外在生活世界的任務。每次上課之前,讓學生圍繞“我所關注的”這個主題暢談5分鐘,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并結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發表見解和感受。剛開始,學生更傾向于描述一個社會事件的來龍去脈,對問題的認知分析不夠深刻,或者有相對極端的解讀。就需要教師的引領,培養學生看待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比如有學生提到了8.26延安特大交通事故,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學生僅從安全責任的角度來談及此次事故,說到應提高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和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安全教育。教師可以結合職業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規范分析在事故中涉及的從業人員的問題,同時分析政府對待事故的高效處理和相關新舉措的出臺,表明黨的政策導向。
另外,學生也關注了“表哥”楊達才在8.26特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笑臉”的不當行為和佩戴多塊名表等問題,有些同學僅看到官員的冷漠和腐敗,沒有更多地看到網絡正在成為反腐的一個新載體。教師在學生對一個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應更加深入的拓寬問題的延伸度,避免學生受到網絡負面輿論的影響,在分析社會事件的時候帶著個人主觀情緒進行判斷。將社會的熱點事件和教材的理論結合,讓學生建立起現代化國家公民的參與意識,減少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誤讀誤判。
二、精選教學內容,推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
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教師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精選出符合教學設計理念的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精選出的教學內容,采取行之可效的方法給予學生傳遞。
1.精心準備教學內容
在基礎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篩選。在備課過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有針對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奮點相結合,獲得一種認可和共鳴。
例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內容比較空泛。通過確定目標,精選內容,將其講授的中心定位在大學生如何在和周圍環境的相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每個大學生都迫切的需要看到自我價值,這種價值正是通過外在的一種肯定獲得,就需要其如何平衡自身和外在的關系,從而解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困惑。
2.有序推進教學方法
“基礎”課要實現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一個轉化,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刻板的理論講解,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需要適時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其思考。
在基礎課的課堂中,直接灌輸的教育方式顯得越發不合時宜,而案例教學、情境教學,互動討論教學等方法正在散發出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第一,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討論、分析和研究等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對現實問題或某一特定事實進行思考分析,深入探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基礎課”中普遍采用的“馬加爵案”,教師在技術處理上就要注意案例中馬加爵對“理想”的喪失,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關鍵,從而引導大學生要有一點理想,要有一種信念。
第二,情境教學是教師根據在教學中遇到的某些現實問題,設定出典型的情境,使學生在其中扮演相對應的角色,通過角色的行為,將部分理論知識點內化于心。例如,選擇第七章第二節大學生擇業與創業的教學內容,設計畢業之際職場應聘的場景。活動主要設計成由面試官和面試者共同參與的面試情境,讓同學可以對照自身發現問題,給大一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形成一種緊迫感和動力源,擺正心態,建立正確的就業觀。
第三,互動討論是選用合適的背景資料,圍繞某個問題,營造出課堂討論氛圍,并在其中設置問題,主要是訓練學生在思考和推理過程中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在《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一章中設置藥家鑫殺人案例以及感動中國洪戰輝案例,案例之間做一個比較說明,設置問題“兩個同齡人的人生為何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軌跡”,采取通過學生的討論形成多元答案。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現實生活的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教師需要與時俱進,深入學生的生活實踐,了解學生的需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建立一個與學生世界相聯系的生活世界,以達到增強教學實效性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岳偉.論教育實踐的生活世界轉向中[J].教育研究與試驗,2006(6).
[2]丁錦宏.道德敘事: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種走向[J].北京:中國教育學刊,2003(11).
[3]段為松,周生娣.情境教育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學術,2008(5).
[4]秦天堂.淺談高校德育領域中道德敘事的缺失、回歸與誤區[J].北京.中國林業教育,2008(5).
[5]嚴毛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6]皮偉,劉先凡.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踐環節新途徑[J].學術問題研究:綜合版,2007(2).
On Thinking Improving Teaching Practicalness
——Taking Ideolgical and Moral l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as an Example
ZHAO Jue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and legal foundation”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train the college students as conform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e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lents.Tt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this course, improve the course effectiveness. This course shoud orrespond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Teaching Idea;Teaching Effectiveness; Living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