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春
摘要: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整體全面發展。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如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焦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從認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完善自己,提高專業水平,樹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及時反思,提升教學能力等幾個方面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師 學生 健康 成長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會學生做人,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健康人格的現代人。洛克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凡是身體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可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認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對教師職業特殊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神圣要求。在人們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代表,是人格的象征。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的任務是不僅給學生以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塑造靈魂,通過對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進行全面系統地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因此,教師的工作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教師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教師的行為舉止及喜怒哀樂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關教師的一切也會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只有認識了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更好地接納自己。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作為教師,我們做不到“盡善盡美”,但我們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如果一個教師常常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就會被教師的這種積極情致所感染,時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讓每一個學生生活在愛的陽光下。要用一種崇高的人格風范來影響學生,使自己的職業語言、職業行為富有教育性、啟發性、鼓勵性,從而促進學生地健康成長。
二、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專業水平
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依賴于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要多學習先進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帶著新的理念立足課堂、立足學生、立足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不斷提升教學技巧,不斷達到新的教學境界;把新課程中的不少新知識、新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用新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一個生動自主的過程,抓住課堂生成資源,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發生碰撞,相互啟迪,擦出智慧的火花。讓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教師決不能滿足于自己現有的知識經驗,應積極、主動地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例如,一個善于學習的教師心中裝的是學生,在教學中能調控自如,對課堂生成資源的運用恰到好處,處處彰顯教學技能的高超。反之,如果不善于學習,這樣的教師眼里只有教學參考書,教學時走不出教學預設,禁錮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課堂效率自然就低了。所以,教師的素質關系到課堂的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而提升素質的途徑就是學習,以此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以飽滿的工作情感、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三、成為學生的榜樣,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要調適自己的情緒,把愛心、耐心貫穿在教育過程的始終。教育的核心是人格至上,即:教育應關心學生整個人、整個人的品格,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相互信任的關系,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對話?!坝H其師,信其道?!苯處熤挥谐蔀閷W生的榜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更多地了解學生所需,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應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用博大的胸懷和愛心真誠地去關愛每一個學生。教師樹立奉獻意識,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四、及時反思,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狈此际且豁椖芰Γㄟ^反思,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師自身在課堂中存在的不足。課后,根據學生在課堂的反映,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如哪些地方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哪些問題設置的有思維價值,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哪些問題設置的不夠恰當,不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與積極性,哪些教學策略也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總之,教師應將反思有效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能力。
可見,一個教師如果通過認識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不斷完善自己,提高專業能力,成為學生的榜樣,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及時反思,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就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研、教學,以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情感促進學生地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科頻.論教師文化的重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7.
[2]趙靜.自主與強制[D].西南大學,2008.
[3]潘玉琴.談學生工作的創新管理[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02).
[4]黃志泉.談“以學生為本”在中職學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04).
[5]寧德賓.嘗試用模糊管理幫扶轉化問題學生[A].農業職業教育與“三農”問題——云南省農業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