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冠青
摘要:我們知道,當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少不了的知識就是數的計算,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應該掌握的一項最基本的算術能力之一,對其以后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掌握數的基本運算以及必要的運算技能,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技巧,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學運算的重要及作用。因此,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并且能夠在實際的生活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意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便學生能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學好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 應用
數學界權威人士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現實。他的觀點是,數學教學過程的內容應該與實際生活中的情景進行聯系,用真實情景促進學生的理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并最終得到應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通常不能根據實際的生活例子給學生講解,結果使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知識,或者只是會簡單地運算,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也不能加以運用。數學運算在生活中的價值不能真正得到體現。久而久之,很多小學生就會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正如,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的那樣:“人們對數學過早產生枯燥和厭惡,存在神秘難懂的印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脫離了實際。”
小學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比如,在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計算總價總是會用到四則混合運算;大人孩子去公園游玩門票的計算也會用到數學知識,正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有計算,數的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生必須要掌握數學中的各個計算方法,為以后的學習作鋪墊,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計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給學生講解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情景中會用到的計算知識,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遇到實際情況真正做到去理解,去運用,并對其進行解答。
一、學會觀察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教學源于生活
在數學的講授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是可以和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相聯系的,這樣的結合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進行思考。一般來說,當教師講解比較復雜難懂的數學運算時,如果用直接簡單的算術方法教給學生,通常學生得不到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或者一頭霧水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引用生活中熟悉的實例對其進行引用。
例如,教師在講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道數學應用題:小明同學去超市買東西,他給老板要10本算術本和12本寫字本。老板第一次給他拿出10本算術本,第二次又拿出一捆15本的生字本,然后從中抽出3本以后再給小明。問題是:小明最后一共買了多少本子?應該怎樣作答?
其中一位學生列出的式子是這樣的:10+12。那么,教師就可以問,應該怎樣才能算得更快更準呢?像上述小明買本子的時候,10本在加上一捆15本,就是25本,然后再減去抽回的3本,就是22本。這道題明明是加法的題,為什么還要減去3呢,教科書中所說的“如果多加了就減去,如果多減了就加上”這樣的數學定理,如果讓小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難懂,但是當我們通過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情景進行聯系時,學生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了。
正如上面所敘述的那樣,如果在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拿一定的實例作為鋪墊,這樣不僅能夠使得計算變得直觀、形象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拉近數學計算和現實生活的關系和距離,使學生更愿意接觸和學習數學。因此,當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應該認真去鉆研教材,盡可能多地找到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比較接近的教學內容,并對他們加以調整,只有這樣把它們變成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
二、將生活和數學問題結合起來,通過生活實際來解決數學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時候,這些問題往往都是比較具體的,但是問題的解決并不是以教學作為主要目的,通常都是從實際生活中找到的比較抽象的計算知識,然后在運用學到的理論去解決其他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教材中的習題,有很多是遠離學生的生活的,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吃力。因此,我們必須要把現實生活中比較真實活現的教材引入到數學計算的學習過程中去,并對學生的生活實際作出一定的調整,有了這樣的關系,才能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然后通過熟悉技能,最后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比如,當小學生在學習了平均數以后,為了加深對該知識的印象,教師可以讓他們算一算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或者計算全班學生的平均成績,在學習了小數的乘除法以后,可以讓學生練習填發票。通過這樣身邊中常見的問題,學生的熱情就會變得高漲起來。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解答有關游樂園中收費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計算,用計算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某單位組織老年人和小朋友去公園游玩,其中安排老年人是25人,小朋友150人,教師3人。售票員是這么說的:“成人門票是每個人30塊錢,學生每人15塊錢,如果是團體30人以上的話每人20塊錢。”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幫助集體想出一個比較好的購票方法。不同的學生做出了不同的設計:
學生A認為全買團體票比較合適:(25+150+3)=3560(元)
學生B覺得不應該買團體票:(25+3)×30+150×15=3090(元)
學生C認為應該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5+3+2)×20+(150-2)×15=2280(元)
通過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活中關于運用數學知識的例子有很多,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能善于觀察生活,將數學應用到生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使學生能夠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真正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紅影.淺談小學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J].教研前沿,2011(8).
[2]朱金晶.淺析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1(3).
(責編 田彩霞)